全国两会,少不了从事传统戏曲事业代表委员的身影。而他们谈得最多的,莫过于传统戏曲如何化危为机插上新媒体传播之翼,“云”中翱翔。确实,受疫情影响,剧场演出按下“暂停键”,四个月的新媒体探索实践,戏曲人比以往都更深刻认识到利用新媒体传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戏曲上“云”,具体怎么做?知之非艰,行之惟艰。难点是产品样态开发,痛点是受众基础薄弱,堵点是从用户到观众的实际转化率。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院团、艺术家的亲身实践里,仍能梳理出一条可行之路。
首先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此前上海市委宣传部在抖音平台发起“艺起前行”短视频话题,形成高达十多亿次的流量关注度。身处其中,戏曲人多数是“从零开始”。而对比不少已成功“出圈”的艺术样式,正是得益于平台的流量扶持和战“疫”话题凝聚起的围观力量,戏曲人得以成为收获最大增量的受惠者之一。眼下,直播浪潮之下,各平台都增加了优质内容的露出机会。这也意味着,算法数据不只惟“娱乐”至上,只要有好的内容与策划,也能找到“知音”。
继而,要在“新媒体产品矩阵”的广泛尝试中,找准长项发力点。疫情期间,从产品内容看,有云练功、云排练、云演出、云课堂,甚至直播带货,可谓无所不包;从平台看,图文、短视频、长视频、直播、K歌、网络电视等等皆有涉足。多措并举的同时,戏曲人要从中找准长项和发力点集中火力,错位发展。昆曲王子张军在B站直播的一场实景园林音乐会,用62个摄像机形成“包围阵”,玩转实景+艺术+科技的顶级直播视听,让年轻网友在弹幕直呼“爱煞”“美煞”;而河南豫剧领军人物李树建则入驻更亲民的快手,从一声“家人们、亲人们、老铁们”开始,两个多月累积超过2亿播放量,为这个接地气的地方剧种找到更广袤的受众土壤。
当然同时,还要有长线发展的意识。腾“云”而上比的是引爆流量的爆发力,也比的是品牌运营的耐久力。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都提到,戏曲还是剧场的艺术,线上尝试最终要转化为线下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手机小屏容不下的程式化表现手段、一桌二椅写意风格,最终还是要“台上见”。那么,如何在疫情结束后,让线上产品与线下演出互为转化、互相成就,才是真正在窗口期真正谋定“化危为机”的关键一步。
腾“云”而上,传统戏曲关键还要用好两类人——领军人物与青年从业者,前者唤醒既有存量,后者瞄定潜在增量。疫情期间,我们看到王珮瑜想到携手网剧《鬓边不是海棠红》让网络综艺《瑜你台上见》刷出存在感;也看到抖音上“90后”昆曲人阚鑫不必开腔唱戏,仅凭借脸谱展示一炮而红。
可以说,疫情倒逼戏曲人线上探索,是一道新时代传统戏曲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附加题”。而如能答好这道“附加题”,也就在落地深扎的基础上,开拓出腾“云”翱翔的更广阔天际。
作者:黄启哲
编辑:张祯希
责任编辑:李婷
图片:演出方提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