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知识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上海地情资源富矿怎么惠及更多读者?今天,2020上海地方志论坛在沪举办。论坛上传来消息,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通志馆近年来编纂的多种系列丛书纷纷“上云”,在线供广大市民读者浏览阅读。
作为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纪念宣传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上海市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系列活动之一,此次论坛也是整个上海市地方志系统纪念宣传地方志法规的主活动。疫情之下,市方志办推出“云宣传”系列活动,除了论坛的“云讲座”,还借助互联网数字化信息传播手段打造上海“地情云”,包括“云调查”“云阅读”“云音频”和“云展示”等板块。
记录上海光辉历程,地方史志从未缺席,大量的史志文献成为上海史志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以“2020年上海市地方志法规宣传活动”专栏中“云阅读”栏目为例,《上海六千年》、“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上海滩系列丛书”“近代上海地方志外文文献系列丛书”“方志微故事丛书”和“地方志微视频系列等,以及各区方志办推出的区地情资料丛书的数字版本,都在线向读者开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现场专家谈到,地方志是由政府组织编纂,全面记载地方政治经济社会的重要史料文献,具有完整性、系统性、权威性特点,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文化传统。传播和推广上海史志文化,就是要讲好上海数千年文明史、上海革命斗争史、改革开放发展史,进一步激发爱党爱国爱家的热情。
无论是“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上海源》《苏州河》《黄浦江》《老城厢》《古名镇》,还是“上海滩丛书系列”《五月黎明》《城市之根》《海派之源》等,都是上海地情普及和志书、年鉴的开发利用的成果体现,从留存史料和文化普及的角度出发,为打响地方志文化品牌、助力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比如《海派之源——江南文化在上海》展现上海地区的文化渊源,以及江南文化对于海派文化形成的影响,所收录文章涉及上海的考古发现、非遗文化、民俗民风、历史人物、古镇园林、服饰饮食等。《城市之根——上海老城厢忆往》展示了有着700余年历史上海老城厢的前世今生和沧桑变迁,描述了上海早期和开埠后的城市肌理和社会变迁。《五月黎明——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讲述在解放和接管上海的斗争中,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条战线迎接城市新生的艰难历程。文章作者多为上海解放的各方亲历者,他们的回忆颇具史料价值,弥足珍贵。
为鼓励社会公众更多地关注、阅读和使用地方志,市方志办、16区方志办和上海通志馆在联合推出“云阅读”基础上,开展“上海地方志‘云阅读’有奖竞答”活动,超万人参加。市方志办将跟踪分析读者对云阅读书籍的喜好程度,为日后地情资料的开发提供选题、导向等参考。
除了出版物及电子版,更多有声读物和音视频版本也拓展了上海地情的普及。基于《上海六千年:百年梦想》为底本的音频录制,在阿基米德、喜马拉雅音频客户端上每周一三五各推出一篇故事文章,为听众呈送权威、客观、全面的“上海故事”。市方志办还在谋划准备录制100期专题音频节目,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市方志办设置“云展示”主平台,全市地方志机构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开展历年来所编修志书、年鉴、地情资料的线上展览,提供数字化阅读以及咨询等便民服务。
此外,市方志办与16区方志办合作开展“地方志使用度微信问卷调查”活动,了解掌握社会公众使用地方志原因、经常使用的地方志种类和内容、地方志使用时长和频率等问题,4万多人参加。市方志办将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论坛现场,武汉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王筱武作题为《大疫考验下的武汉》线上讲座。无论是心念苍生安危、情系黎民疾苦的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各方力量,还是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援鄂医疗队;抑或是雷神山和火神山方舱医院建设中凸显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王筱武作为亲历者娓娓道来。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黄仁伟则聚焦《大疫与大考一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再认识》展开专题讲座,帮助读者对疫情下全球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抗击疫情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业内期待,“修志问道 直笔著史”的方志精神,能助力方志人忠实记录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历史进程。
编辑:许旸
图片:主办方供图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