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长快赶上李佳琦了。”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调侃道;
“方岩老师推荐的是《思南文学选刊》吗?”作家孙甘露以昵称“上海流水”留言;
“头一回看直播带货,说相声啊。”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发出弹幕“处女秀”……
前不久,在上海钟书阁书店举行的一场文学直播,硬是被两位嘉宾聊出了“脱口秀”风格。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李伟长搭档老友、评论家黄德海,全程“高能”,两个小时的直播,累计有近40万人次观看,销售码洋相当于书店三天的营业额总和。放松诙谐的带货话术,深入浅出的真诚解读,加上一众作家、评论家、出版人的接力刷屏留言,这场直播堪称热闹欢快的线上迷你文艺沙龙,也为相对高冷的文学“出圈”开辟了更多可能性。
这场直播也是“书店守望计划”系列活动之一,该计划邀请了李修文、沈奕斐、李敬泽、梁鸿、黄德海、路内、张执浩等七位作家,分别亮相武汉物外书店、上海志达书店、北京小众书坊、北京单向空间、上海钟书阁、上海作家书店、武汉时见鹿书店,陆续展开了七场直播,引发广泛关注。其中,光是李敬泽那场就促成图书成交单数137件,成交金额11141元。
“针对钟书阁的书店风格、读者定位,我们市场部同事选出了气质相对契合的37种图书,争取到了上海文艺出版社专场。”销售数据显示,小文艺口袋文库·知人系列、李洱作品系列、朱光潜作品集、《风眼》等文学作品尤其受网友欢迎。“在准备策划阶段,我们梳理找一条直播讲书的故事线,德海建议从金克木《书读完了》开始,到朱光潜《读写指要》《西学门径》《理想青年》,再到读城系列和知人系列,讲前辈如何读书,我们如何读书,这条故事线定了就知道内容的大致安排,找到节奏感。”李伟长在接受文汇报采访时说。
就在前不久的4.23世界读书日,李伟长、黄德海等现身“云游思南”系列直播,比起漫步思南公馆一带,驻足不同的人文建筑地标,展开“边走边读”的荐书方式,钟书阁的直播风格偏向高密度的知识输出,需要拍档的默契咬合。“这倒不难,平时我爱听相声,学着捧哏。”自称为“捧哏”的黄德海告诉文汇报记者,虽然出圈很难,“有时直播卖书也是赔本赚吆喝,但至少需要更多圈内人去尝试做这件事。不下水,怎知如何深潜、换气、上岸。”
因此,明确主播身份,做好技术适应,确定讲书风格,是适应直播要求的必备要素。“如何用最短的时间讲好优质的书,包括和观众互动,应对打断,直播福利等,都需要尽可能放松下来。进入直播状态我们就是带货官,把书卖掉才能真的助力实体书店。”令文学爱好者欣喜的是,李敬泽、孙甘露、王为松、李洱、梁鸿、张楚、哲贵、弋舟等作家评论家进入直播间,现场甚至还玩了一把连线张定浩、木叶和方岩等朋友助力,犹如一枚枚彩蛋,为直播注入了惊喜的互动氛围。
福利设计环节也花了一些心思,最新出炉的《收获长篇专号2020春卷》样书、收获杂志主题T恤、金宇澄小说《繁花》的同名手账、2020小林漫画日历等,“既有爆款,也有小众心水,但怎么个送法、什么额度送多少,也需要研究一番。”李伟长发现,线上直播和线下分享区别很大,目标不同,“大多数出版机构做直播是一种顺势而为。这对文学书而言是好事,更关键的是会改变一些观念,比如,未来的理想编辑是懂选题、懂营销、懂线上卖书的复合型人才,可能因此而改变出版的传统板块结构,比如编辑和发行如何适应直播?做还是不错?做的话谁来做?谁来做,可能还涉及到绩效管理等,都是亟待更新回答的专业命题。”
而当跨界成为常态,读者也会对文学直播的要求越来越高、愈发多元。“直播最考验的不全是主播,还有出版机构的品牌价值。有好书不怕直播,锦上添花。瓶颈在于,有多少书拿得出手上直播,而且是长年直播?那可是放大镜,底子不厚玩不转。”李伟长抛出一个思考:出版界会出现李佳琦么?如果出现了,出版人会怎么描述他?这场手机屏幕前的互动游戏,对文学带货官布置了一道全新的“命题作文”。
图片:手机截屏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