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诞辰456周年之际,视莎士比亚为“终身教科书”的著名戏剧导演陈薪伊,在喜马拉雅“万众编剧”新开了间云客厅,讲述了自己与莎剧结缘的经历。
1954年,当时只有16岁的陈薪伊在书店与“莎士比亚”相遇了。那是解放后出版的首版朱生豪译本,共有30多册,几乎花掉了陈薪伊半个月的工资。她将这些书在自行车后座牢牢捆好,突然生出一个奇怪的念头,“我带着它们向前骑行,可能我也会成为一个艺术家。”于是,莎士比亚成为了陈薪伊人生中的坚强后盾,“当时我觉得看不懂没关系,但那感觉太美妙了。”
考进中央戏剧学院后,陈薪伊开始正式研读莎士比亚,恩师孙家琇先生带领着她走进了莎剧的世界,让她一生受益。
说起来,陈薪伊曾在中戏导演过一个《麦克白》片段,那时合作的男演员是李保田,李莉饰演麦克白夫人。徐晓忠老师在看了这个片段后很满意,便启用它作为班上的毕业大戏,陈薪伊又和李保田分配为第三组的麦克白夫人与麦克白。这一次毕业大戏,带给陈薪伊很深的影响,“从那一年开始,我就决定将莎士比亚作为我终身的教科书,另一本教科书是京剧。”
李莉(左)饰演麦克白夫人、陈薪伊(中)任导演、李保田(右)饰演奥赛罗(陈薪伊先生独家授权照片,请勿随意转载使用)
电影《奥赛罗》1956年上映,英俊的谢尔盖·邦达尔丘克饰演奥赛罗。“那时候看完电影整天想演苔丝狄蒙娜,而且迷恋那种生生死死的爱情故事。”曾经一度,陈薪伊对莎士比亚的感觉就是一个严肃的老头,完全不能参透他对爱情的理解是多么有趣,即便她是如此地向往“苔丝狄蒙娜”这个角色。两年后,当陈薪伊正式成了一名话剧演员,“莎士比亚”就成为每天的功课了,越是钻研越是感觉那个戏剧世界的辽阔与伟大,“莎剧涵盖的面太广了,对人生的、生命的、哲理的,太丰富了。”
在音频中,陈薪伊还为观众朗读了“十四行诗”第116首。这是一首关于爱情的理想的诗,陈薪伊认为其可为《奥赛罗》的生动注脚。
尤其是最后两句——“我这话若说错,并被证明不确,就算我没写诗,也没人真爱过,”“就像京剧里的定场诗,莎士比亚的戏剧怎么和京剧那么像呢,”每次去英国,陈薪伊都要去环球剧场看戏,那个舞台仿佛跨越时空与“出将”、“入相”相重叠,共同画出了戏剧艺术的魅力,唯一不同的是,莎士比亚的传统舞台还多了一个出场口,在舞台的中央,国王、王后都是从那里声色俱佳地出场。
《龙亭侯蔡伦》是她和学生孙超一同全新创作的话剧,“也有三个出场口”,学习的就是莎士比亚的文学精神、空间精神,将其与京剧的听觉和视觉艺术相结合。这部作品原定于4月24日首演,但受到疫情的影响暂时还未能与观众见面。陈薪伊特别提到,莎士比亚诞生的那一年也发生了瘟疫,他的母亲抱着他到另一个村子避难,才逃过了一劫。越是在艰难的时刻,越是需要伟大的精神的鼓励。
陈薪伊,著名戏剧家、导演、编剧。从事戏剧创作69年,导演作品140余部。国务院授予她“国家有特殊贡献话剧艺术家”称号。曾获2012年中华文化人物称号,曾连续10届14次获得文华奖,多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节等国家级戏剧类奖项。陈薪伊先生还编剧了《红楼梦》《安徒生》等多部剧本。其编剧的黄梅戏《徽州女人》获2000年中国戏剧曹禺文学奖。
2019年4月和亚华湖剧场院线合作创建的陈薪伊艺术中心,正式落户“演艺大世界”,旨在以陈薪伊先生为中心,聚集众多戏剧艺术家和工作者持续打造优秀作品,弘扬陈薪伊导演的艺术主张,积累优秀戏剧文化,不断生产出品口碑票房均佳的大戏,并结合生产出品,开展培训,交流。
“陈薪伊云客厅”由陈薪伊艺术中心出品,每周一与喜欢戏剧的听众云端相约。
作者:童薇菁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