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上海全部1649名援鄂医护人士陆续平安抵沪回家,正是一批批果敢坚毅的医护人员,以他们的专业操守和无畏勇气,为我们筑起了防控疫情的长城。其间有哪些感人至深的瞬间?
上海首部抗疫纪实绘本《逆行的天使》新近出版,兼具新闻的纪实张力与绘本的生动可感,定格了危急关头无惧艰险的“逆行身影”。
钟南山院士只身前往武汉前线、当年的小汤山战队再度请缨、军队医护人员除夕夜乘坐专机奔赴武汉……这些画面无不融入我们的集体记忆,汇聚成中国医护人员群体的高光时刻。14位画家选取了富有冲击力、感动过千万人的20个场景,忠实记录白衣天使们的事迹,用一帧帧饱含温度的画笔浓墨重彩再现大医襟怀,凸显了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精神、责任担当和人性光辉。
这册绘本酝酿于“大医出征”的战疫严冬,完成于“英雄归来”的暖春时节,与战疫脚步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策划方之一、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刘亚军谈到:除夕夜首批上海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金银潭医院,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随即启动三支“艺术家轻骑兵”投入“艺术战疫”。当晚,绘本《逆行的天使》选题在与出版社的讨论中落地生成,并迅速得到画家热烈响应。其后两个多月里,整个创作、编辑、出版过程可以用“马不停蹄”“夜以继日”来形容。
从脚本编写、艺术构思、草图修改到精心造型、上色,从一遍遍编校修润到一次次设计推敲,每一位创作者、编辑者都把“用心”二字凝聚到书中。“拿到样书,我们感到很充实,因为这是我们作为出版工作者,为抗击疫情所做的一点点贡献。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它感动着我们,也会感动您。”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第四编辑部如是期待。
“17年前你们保护我,现在我要保护你们”——这次疫情阻击战中,一批年轻的90后挺身而出,以行动诠释着医护人员高尚职业道德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90后跟我孩子、学生一般大,一直以来是我们守护的独生子女,而如今就是这样一批孩子穿上防护服,穿梭于病毒肆虐的病房,学着前辈的样子与死神抢人。画很快就完成了,可谓是一气呵成,因为他们的形象自疫情发生后,通过各种媒体早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朱刚有感而发:一开始面对画面他总感觉缺少点什么,于是在一幅画上添加了“红十字”,这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当收到创作题材时,首先印入脑海的是张文宏医生在视频上的形象和他那充满正能量,既专业又通俗、还带有幽默感的大白话。
创作中,张文宏医生的形象刻画是主线。在我想来,这不仅仅是一张个人肖像画,而且代表着许许多多战斗在疫情最前沿的英雄白衣战士们。”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季平希望,通过中国画的笔墨刻画,书写性的线条与墨韵,传递出白衣天使们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英勇精神。
“作为美术工作者,我为参加抗击疫情的医务工作者们的集体英雄主义精神所感动。自己虽然不能上前线,却可以尽己所能,把他们的事迹再现出来,助他们青史留名。”画家叶雄采用了戏剧舞台表演方式来刻画父子情深——本来,父子互勉是两人相对的,如果按现实情景来画,画面上将看不清两位英勇医生的面容;最终从正面描写父亲举着写有“加油”字样的处方笺,在背景上画出他儿子的正面,两位品格高尚的医者的坚毅神态由此得到充分展现。
绘本封面图的作者杜国浩记得,在强烈的创作欲驱使下,来到一家医院“采风”,医生们告诉他:科学的东西是容不得半点大意的,一个医务人员只有有效地保护自己,才能确保病人的安全。面对任何疫情,医生不但要有献身精神,更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严密的组织防护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担当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重任。
“与白衣战士的真诚交流,使我原来的创作构想由朦胧变得愈发清晰起来,作品的雏形逐渐显现。我想把创作的切入点定在白衣战士对那些日常小事的处理上,这些看似小事,实际从中更能体现他们的精神内涵平凡而伟大。我的作品的立意就在这里,我为作品意境的确立而兴奋。”
画家张达兴则从有限的两三张照片里探索着小汤山医疗队成员的心路历程,体会他们请战援鄂的战斗心情。“我用按手印这一瞬间的举动来表现医疗队‘若有战、召必至、战必胜’的气概。为了使画面有现场感,把视点放在平视的位置,把画面最前的位置设定为一位医生正在认真严肃地按下手印,同时表达出一群医疗人员参战前的心情。”画面用夸张的手法把“请战书”放大设置到背景上,让画面上下呼应。
图片:出版方供图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