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社交媒体上热传的一条报道中称,由于担忧新冠疫情,美国人不仅开始囤积粮食,还开始疯狂囤积枪支。美国社会已经恐慌到这个程度了吗?驻美国的媒体人王冰汝前往马里兰州的枪支店进行了有趣的采访。她发现,马里兰州确实有大量新手开始买枪,并导致买枪所需的射击培训班已经爆满。不过让她惊奇的是,马里兰州法律规定,买一支手枪要经过严格的身份审查和培训,而买AR-15这样的步枪反而几乎不受限制。
在聊到马里兰州居民大肆买枪的原因时,有店内顾客声称有可能是受到新冠病毒的影响,因为新冠病毒“会把人变成僵尸”——这种言论实在是让人吐槽不已,可见美国政府在向民众普及疫情知识方面的工作非常薄弱,居然产生这么离谱的谣言。
不过,在王冰汝走访完枪店后,她也得出自己的调查结论:美国马里兰州购枪用户的确大幅增长,一方面与美国民众存在恐慌情绪确实有关,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马里兰州拥枪法案即将修改,对民众购枪限制将更严格,因此许多人想赶在法案通过前买到枪支。
北美的枪支文化可以说历史悠久,比美国这个国家的年纪还要长,连一些在美国的华人也受到影响。在接受王冰汝的采访时,一名当地华人表示已经囤积了2万发子弹——这不算什么,据他所知另一位华人一次性购入了32万发子弹。囤积枪支和子弹的华人是这么解释:近20年来子弹的价格只涨不跌,所以囤积子弹比囤积口罩要靠谱。
美国的枪支文化非常独特,别说外国人难以理解,就连美国人自己也说不清楚。比如在关于拥枪还是禁枪的争论中,美国宪法的“第二修正案”经常被各方搬出来作为辩论依据。但实际上,中信出版社的《枪的合众国:美国枪文化的形成》作者帕梅拉·哈格指出,美国其实不是先天的枪支文化社会,枪支文化和宪法“第二修正案”也没有必然关联,美国的枪支文化从开始到现在其实都是商业的产物。
一方面,商业因素推动了美国的枪支文化形成,另一方面,美国的法律在约束枪支泛滥方面只能说杯水车薪。比如说前文所述美国民众买手枪受到严格限制,买AR-15步枪却很自由,原因在于据美国司法部的数据统计,枪支犯罪案件中70%是手枪犯罪,只有0.02%是用AR-15作为凶器。于是,立法机构就以此为借口始终不肯加强对AR-15的销售限制。
>>>《枪的合众国:美国枪文化的形成》试读
“ 枪匠的艺术与奥秘”
美国枪支文化的历史来自传说和大众记忆,如果未经删减,大概是这样的:美国生来就是枪支文化社会。美国人民与枪支有着独特、持久的关系。这种关系在独立战争时期由民兵开创,自此之后不断发展。这种关系有人赞美,有人谴责;然而,无论是赞美还是谴责,都属于正常现象。枪支一直以来都是美国人民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销路很广。宪法《第二修正案》(TheSecond Amendment)贯穿现行枪支政策的始终,具有历史性意义,保证了枪支的独特地位。枪控思潮是近来才兴起的。平头百姓与个体公民构成美国枪支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些人里面,有些持枪变成英雄,比如边疆开拓者、只身在荒野长途跋涉的丹尼尔· 布恩(Daniel Boone)、爱国民兵;有些则沦落为恶棍,比如罪行累累的凶犯、逍遥法外的歹徒。枪支的传奇主要形成于19世纪初暴力横行的西部边疆地区,这种传奇关乎个人权利:它保护个人权利不受政府侵犯,保障公民自由和地方自治。
本书从枪支本身出发讲述美国枪支故事。从本质上来说,枪支是商家以销售为目的而生产的产品。因此,本书不讲宪法《第二修正案》,不讲边疆开拓者和民兵,也不讲美国枪支所有者的欲望和品格。或者更准确地说,本书不惜笔墨从另一个方向讲述枪支故事:它聚焦于枪支文化中遗失的元素,而非重新加工熟悉的主题。因此,本书会涉及不同的角色、动机、情节、焦点和时间线,而这些要素都会让人对现行枪支政策里有关枪支的陈词滥调产生怀疑。
最有影响力的陈词滥调应该是枪支例外论(gun exceptionalism)。无论是枪支论辩的哪一方,许多人都认为美国与枪支有独特的关系,不管这种独特的关系应该得到赞美还是遭到谴责,它都是美国枪支文化形成的基础。人们普遍认为,美国人一直喜爱枪支,或者说,“枪支是美国人身份的一种象征”。本书有一个论点看似简单,但是至关重要。美国之所以形成枪支文化,并不是因为枪支是美国人固有属性的象征,也不是因为它是美国文化中的特殊存在。事实恰恰相反。从商业贸易的角度来看,枪支是非例外主义的产物。在枪支制造的初期,政府认为枪支是用于战争和国防的特殊武器,它的有效生产有利于发展保障性合同和市场,吸引外界慷慨投资,增加保护性关税收入,促进国家兵工厂与新生私人企业间自由的创新互动。后来在一段关键时期,枪支不断扩散,又经过许多年之后,枪支才像带扣和别针一样成为普通的商贸产品。枪支就像铁铲一样,人们不会因为使用它而遭受良心的谴责,也没有专门针对枪支的规章条款、禁令、价值观念,枪支生产和销售都不带任何神秘色彩。事实上,在1898年总统武器禁令权正式生效之前,没有针对国际枪支贸易的特别规定。那时,温彻斯特公司的枪支贸易网络以温彻斯特公司为中心,内外辐射至6 个大陆。当初温彻斯特公司和对手第一次销售枪支以开辟美国市场,那时并没有专门针对枪支的管理条例。虽然该企业生产的是特殊产品,这种产品具有破坏性和杀伤力,但是它遵循19、20 世纪产业经济的基本趋势和实践。总而言之,枪支的存在绝非例外。
比较讽刺的是,如果我们在枪支贸易的早期就将枪支定性为特殊商品,美国有可能不会形成枪支文化。那样,我们的政治、法律和其他监管力量可能会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早早地限制或规定枪支生产和销售。美国的枪支文化是以商业活动为原型形成的,因此它被贴上了历史学家约翰· 布卢姆(John Blum)所说的“商业与道德无关论”的标签,这一标签或许无法消除。今天,虽然美国约有3亿支枪在流通,但是美国枪支文化的出现毫无征兆。美国枪支文化深深地刻上了枪支产业资本家的烙印,是他们个人品格和雄心壮志的反映,但是并没有受到外交官、政客、将军和政要的影响。宪法《第二修正案》并没有设计、发明枪支,没有给枪支提供专利,没有大规模生产枪支,没有替枪支搞宣传、做营销,也没有销售和分配枪支,而如今的枪支政策都是关于《第二修正案》的辩论。事实上,做出这一系列行为的真正主体是枪支产业,而枪支政策中涉及枪支产业的内容却寥寥无几。
正是在商业与道德无关论和非例外主义盛行的社会背景下,温彻斯特将企业命运和财富都押在性能更高的改良型步枪身上。温彻斯特虽然这么做,但是他本人并不是枪匠或枪支爱好者,而只是一个19 世纪的资本家。后来有人回忆,温彻斯特自己从来没有私人枪支,从来不在家里展示枪支,靠枪支成家立业和发家致富的他也从来没有开过枪。起初,他只是男式衬衫加工商。如果说他和某类人相似,那一定是靠自己力量取得成功的先锋阶层,他们轻视艰难晦涩的学问,但是可以借助企业、机械和科技的力量掌控世界;他们可以将世界击得粉碎,然后重新设计重新组装,使之变成能获取更大利益的模式。奥利弗· 温彻斯特对工业生产的技能痴迷不已,但是对产业目标并不关心。因此,他做起了枪支生意,就像同行转行做束腹带或锤子一样。
美国枪支文化中的第二大陈词滥调,正如社会学家詹姆斯·怀特(James Wright)所言,是认为“有需求才有供给”。有些人相信,在一个充满愿意挑拨是非的持枪者的国度,枪支已是司空见惯的东西,正是因为前期需求的客观存在,才有了后期的枪支生产。然而,枪支产业分类账簿上记录的内容则迥然不同。从分类账簿上我们可以看出,枪支市场上的创造与发现、发明与再发明是枪支生产资本家工作中的“有形之手”,它们是循环往复的活动,是枪支交易的基础。这也是本书反复谈及的一个主题。
首先从最初谈起:殖民地时期的历史学家在统计枪支时陷入争论;而研究发现,不管什么状况的枪支,无论是几经修理还是年久失修,既非泛滥成灾,也绝非稀奇罕见。大部分研究表明,南方殖民地持枪人口所占比例较高,而北方殖民地所占比例较低。在南方殖民地,有2/3 的人口使用枪支;而在北方殖民地,这一数字介于1/3 和1/2 之间。
在手工艺发展阶段,美国已经生产了大量枪支,人们对枪支的需求量还是很大。到了工业化生产阶段,塞缪尔· 柯尔特(Samuel Colt)和奥利弗· 温彻斯特创立了私营兵工厂,取得专利生产新式六发左轮手枪和速射连发步枪;这一时期,机器能生产多少枪支,美国就有多少枪支。从枪支产业资本家的角度来看,供应创造了需求:大规模生产要求大规模消费。这就是产业运算法则,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枪支和其他商品没什么区别。
毫无疑问,美国军队是枪支出售最便捷的市场。为了寻求政府支持,柯尔特在华盛顿威拉德国家大酒店(Willardand National hotels)举办了香槟酒会。公司的财务主管,也就是柯尔特的堂兄对此非常恼火,他说:“你以为用几瓶陈酿马德拉酒就能让公司生产的枪支得到认可?”从19 世纪40 年代到内战爆发,柯尔特和温彻斯特都在努力争取和政府签订枪支销售协议。在此期间,他们灵机一动,决定开拓其他市场。为了争取一位普通客户,柯尔特在纽约炮台公园展示了自己的手枪,但是收效甚微。其原因正如这方面的一位专家所说,是“普通民众不需要连发手枪”。在纽黑文,人们一听说温彻斯特的工厂“每天可制造200杆步枪”,纷纷认为他“失去了理智”。柯尔特专利武器制造公司(Colt’sPatent Fire-Arms Manufacturing Company)档案里面有一本书信册,详细记述了该公司与其经销商联盟就“推动”多少枪支销量问题而展开的激烈辩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迫于战时工厂扩建和累累负债,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只能再次扩大销售规模。为此,公司主管草拟了一份宏伟规划,即国家“少年计划”(boyplan),目标是让全国“3,363,537”个10~16 岁的少年买枪。该公司内部销售函件解释说:“一旦当地的孩子长到12 岁,他们就成了公司的潜在客户。”这是该公司采取的新举措。这时,该公司宣布在全国进行“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枪支营销活动。然而,对于枪支市场和需求,绝对不能想当然,一开始情况如此,1922 年时更是如此。枪支市场和需求只能由枪支贸易开辟和创造。
由这个例子可以引出另外一个关键点。大多数人都以为枪支只是“出售自己”,以为枪支产业靠的是原始需求驱动,这种需求不受产品促销和市场营销的影响,而企业数据表明,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有些需求一直存在,而且永远都会存在,这是事实。然而,枪支产业需要通过大批量销售来支撑大规模生产,而这种大批量销售往往能起到作用,这也是事实。另外,随着枪支产业发展壮大,无论在什么时代,也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大批量销售都会不断发挥作用。
枪支市场之所以会得到开辟和发展,并不是因为有穷凶极恶的枪支产业资本家的存在。一代人之后,有些积极提倡削减武器装备的人将这些资本家称为“死亡贩子”,只知道经营“死亡公司”的生意。其实不然,资本家与上述形象甚至完全相反:他们只是商人。他们唯一不变的信条是商业不可知论。枪支市场的开发让美国统一的枪支文化分裂为许多文化片段。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市场开发反映出不同的市场细分,而市场细分正是枪支制造商的价值追求。这些枪支制造商,有些只是泛泛之交。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自认为善于发现和刺激顾客需求,并且引以为豪,岂不知顾客需求有时休眠,有时不足,有时潜在,有时又难以察觉。
如果枪支制造商无法在国内开辟足够的市场,或者无法与美国军队签订枪支销售协议,他们就会扩大视野,在海外寻找市场和客户。事实上,本书有许多重大发现,其中之一便是美国四大枪支制造商在19 世纪中期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这项发现也直指另一个商业数据所否认的事实,那就是:总的来说,枪支文化具有美国特色,这种特色是在独立战争时的前线阵地形成的。今天,美国枪控支持者对西欧羡慕有加,因为西欧自杀率低,枪支暴力事件少;无独有偶,欧洲人也对美国人的枪支“情结”感到困惑。19 世纪初,有些国家拿美国生产的枪支做生意,如今这些国家却在谴责美国的枪支文化。美国批量生产的枪支能在欧洲找到市场,一方面是由于欧洲人自古好战,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政权和政府野心勃勃。
从商业角度来看,美国枪支文化可以被更好地理解为引领19世纪60和70年代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国际性、全球性现象。温彻斯特公司最初靠国际贸易生存了下来,柯尔特公司、雷明顿父子公司(E.Remington & Sons)和史密斯& 威森公司(Smith & Wesson)也是如此。在接下来的几章,我讲述了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枪商”的环球之旅以及散布欧洲的美国枪支代理。温彻斯特连发枪在成为“征服西部之枪”以前就已经是奥斯曼帝国军队所使用的武器,在1866 年又通过牛车运送到墨西哥华雷斯(Jua?rez)革命军手中。美国户外射击爱好者还没用上雷明顿公司的产品,他国人士就已经用上了该公司生产的武器,无论是罗马教廷的代理陆军大臣,还是埃及、古巴的士兵。雷明顿公司分别向这三个地方出售了5,000 件、5.5万件和8.9 万件产品。柯尔特左轮手枪有美国前线的“和平捍卫者”之称。在此之前,它是撒丁尼亚(Sardinia)国王所使用的枪支。19世纪70 年代,史密斯& 威森公司与俄国签订了M3 左轮手枪销售协议。因为这项协议,该公司才得以在此后5 年免受债务危机。
21 世纪的枪支政策里还有一个陈词滥调,就是认为美国人对枪支的喜爱之情是永恒的,或者至少美国有史以来人们就一直喜欢枪支。可以肯定,有了枪支就有了枪支方面的专家;纵古观今,无论书中记载,还是口头相传,总是能找到证据证明人们对枪支怀有各种情感,这种情感可能是喜爱,也可能是厌恶。从温彻斯特公司早期的广告可以看出,那时枪支和耕犁一样,是日常使用的工具,而不是带有文化因素的东西,也不是人们崇拜的对象。在很大程度上,那时的广告强调的是枪支的功能,一些枪支生产巨头也通过《美国农学家》(American Agriculturalist)这样的平台寻找市场。其他一些来自枪支档案的证据表明,美国人购买最多的还是价格相对便宜的二手枪和淘汰枪,这些枪虽然老旧,但是还能使用。相反,他们很少购买在前线创造传奇的温彻斯特或柯尔特豪华枪。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设想的主要客户是“普通枪支用户”,比如农民或乡村猎人。
到了20 世纪初,枪支产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此时,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了,西方的武力征服也结束了。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枪支销售量会随之减少。然而,在1890 年至1914 年间,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依然生意兴隆。这段时间,该公司资产净值增加了1,550 万美元。1875 年,该公司枪支出售量为9,800 件;1880 年,枪支出售量为26,500 件。到了1914 年,该公司枪支出售量达到292,400件,分别是1875 年和1880 年出售量的13 倍和11 倍。温彻斯特公司最为人所知的是M1873 式传奇步枪,而古董枪研究专家指出,该公司最基础、销售量最高的枪型当属M1894 式。1910 年,整个枪支行业27 家生产商的枪支销售总额达800 多万美元,弹药销售总额达2,500 万美元。随着枪支实用性减弱,枪支逐渐成为带有情感价值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必然结果。为什么美国人喜爱枪支?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就是一旦生产、销售枪支的商家隐藏了枪支的实用价值和功利价值,我们只能这么做。这样,曾经需要的东西只能变成如今珍爱的东西。这表明,人们对于枪支的情感和政治依托,或许只是我们站在20 世纪回首19 世纪时产生的一种后视现象。
有些人根本不需要枪支,对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的产品不感兴趣,该公司依然通过内部公告的形式,指导销售人员如何争取这些客户。到了今天,一些商家仍然看好温彻斯特公司主管的这种做法。这再一次说明,在当今全新的消费文化中,枪支并不是商业趋势的例外,不管商业活动的产品是肥皂还是步枪。温彻斯特公司将现代美国枪支推向看似完全相反的两极:一极是奢侈品,就像“帕卡德汽车、高尔夫球具、钻石”这类非生活必需但让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另一极是自然或本能需要的东西,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是所有“真男人”都想拥有这种东西。无论是哪一极,枪支都是令人渴望的东西,而顾客想买枪支,主要是出于商家的引诱。比如,温彻斯特公司会给经销商发布销售公告,希望他们模仿卖酒的商家。销售公告上说:“卖酒的人为了让生意一直做下去,会‘教育’青年人应该饮酒。虽然他们的做法很不道德,但是生意做得很好。”
随着20 世纪第一个十年接近尾声,枪支产业的目标客户逐渐由“ 普通枪支用户”转变为“枪迷”。“枪迷”有强烈的恋枪情结,他们会出现在枪支制造企业的通讯录和枪支杂志的封面上。由此,最初需要枪支但不是特别想要枪支的人,最终变成了想要枪支但不是特别需要枪支的人。
显然,枪支产业遵循成功的广告营销规则,没有将销售努力建立在泡沫上。相反,它依靠大众媒体,为枪界传奇人物做宣传,使其形象迅速扩散。因此,本书不仅讲述枪支产业的资金收入,也会讲述枪界的传奇人物。首先我讲的是1867 年《哈泼斯》杂志(Harper’s)* 上关于“狂野比尔”希科克(WildBill Hickok)的故事,不过这一故事很可能是虚构的。我追根溯源,辩证地分析这位枪界传奇及同行的身份为什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起初的虚构人物变成真实人物,最后又变成不切实际的历史人物。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故事被写成西部传奇小说,改编成电影,写进真实的历史故事。“征服西部之枪”是所有美国枪手的传奇写照,无论什么年代,塑造什么角色,它都在始终如一地夸大美国枪支暴力的数量和性质。从数量上看,我们的祖先并不像20 世纪的电影和西部小说中所描绘的那样动不动就开枪。从性质上看,传说中和枪支联系在一起的是荣耀而不是沉醉,是正义而不是冲动,是凶杀而不是自杀,虽然几十年以来大部分自杀者都是用枪结束生命。
最重要的是,“征服西部之枪”几乎成为宣扬美国个人主义的工具。枪支产业第一次实现了零部件替换,完善了机器生产。虽然是大批量生产,但是其产品间的误差值不会超过1/1,000英寸。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这样的产业创造了20 世纪美国个人主义最持久的象征,实在有点儿自相矛盾。
同样自相矛盾的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美国枪支持有者只是个人,如牛仔、民兵、拓荒者、不法分子和叛徒等。关于美国枪史,有一个方面一直为人所忽视,那就是枪支、战争与枪支贸易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变幻无常,时而亲密无间,时而冲突不断,但是一直影响深远。我想在本书中还原这种关系。事实上,从18 世纪末到19 世纪初,无论是温彻斯特和柯尔特这样的轻武器制造商,还是其他枪支产业的巨头,都开始加大枪支生产,做起了军工生意。温彻斯特一直梦想他的枪支能成为军用武器,而在内战以前和内战时期,虽然温彻斯特和柯尔特发明了新的专利技术,但是一直遭到军方否决。无奈之下,他们只能与其他国家签订协议出售武器,或者在平民百姓中寻找客户。奥利弗· 温彻斯特早期的梦想是获得大量美军订单,数十年后,这个梦想才得以实现。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枪支贸易就展现出军事权力机构与武器制造商结合的趋势,几十年以后,德怀特· 戴维· 艾森豪威尔(Dwight D. Eisenhower)总统才提出“军工复合体”这一概念。后来政府发现,要满足战时武器需求,还得依靠温彻斯特、雷明顿这样的私人武器制造商。1918 年,温彻斯特、雷明顿为政府生产了40 亿发.30 口径的子弹。积极提倡削减武器装备的人一直在批判枪支产业,说其牟取暴利。奇怪的是,那时枪支产业并没有从战争中获益。这种情况在18世纪后期才得到好转,不过温彻斯特公司更加青睐以自己形象开拓的商业市场。那时,为了满足政府军火需求,公司不断扩大产量,温彻斯特继任者对此忧心忡忡,认为公司在战争结束后会面临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可能危及存亡。事实证明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
20 世纪20 年代至30 年代,政府为了加强国防,同武器制造商展开军工合作,这种做法实际上促进了公民枪支贸易的泛滥。这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但是几乎被人遗忘。在此期间,联邦政府首次提出进行枪支管控,在国会上引起争论。美国战争部(TheWar Department)、枪支制造商和其他方面认为,如果私人武器制造商不能在和平年代找到市场,就无法在战时提供公众所需。因此,即使美国人民对暴力犯罪提高警惕,对世界大战深恶痛绝,枪控政策仍然无法在政治上获得通过,部分原因就在于此。
有趣的是,在1934 年首场具有重大意义的联邦枪控立法听证会上,赞成枪支管控的首席检察官助理约瑟夫· 基南(Joseph Keenan)赞扬了枪支行业“卓越的合作精神”,同时也轻微批评了全国步枪协会(NationalRiffl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NRA),因为其成员“沉溺于枪支”,势力越来越大。讽刺的是,20 世纪和21 世纪的枪控政策都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枪支所有者和“沉溺于枪支的人”身上而非枪支制造商身上,因为前者热情高涨、易受鼓动、情绪用事,而后者客观冷静、充满理性。21 世纪的枪支政策在此基础上开始定形。
现代枪支本是19 世纪机械生产的产品,却不幸成为20 世纪政治生活的产物。美国枪支暴力的悲剧起源于世俗的枪支贸易。有一点人们已经忘记,却是不变的事实,那就是:促进美国枪支文化形成的是不受道德原则支配的商业贸易,而非“死亡贩子”(军火商)的罪恶意图或枪手的西部探险。当今美国枪支文化的形成,得益于对广大新型市场孜孜不倦的追求,这些市场对美国社会的影响非同寻常。即使如此,枪支政策依然专注于解读枪支的奥秘。一提到美国枪支文化,人们就会联想到很多东西,比如《第二修正案》、民兵、狂野西部枪手、牛仔、边疆地区、个人主义、黑帮团伙、暴力犯罪、电子游戏、男子气概和好莱坞。总之,一切的一切都被归结为美国枪支文化的来源,殊不知这种文化只是商业贸易的产物,以前是,现在也是。
作者:帕梅拉·哈格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