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孩到妇女,标志着一个女人社会身份的成熟,从“掌上明珠”到“ 为人妻、为人母”;从女儿到妻子,是一个女人家庭身份的转变,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到“拉扯一双儿女、操持一个家庭”,告别养尊处优,开启伟大的母爱。
女孩是可爱的,她们天真无邪;妇女是勤劳的,她们起早贪黑;女儿是幸福的,她们衣食无忧;妻子是可敬的,她们任劳任怨。多少年来,为了争取女性的自由、平等、发展,我们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为了向女性致敬,在每年的3月8日这一天,我们的街灯为女性点亮、我们的汽笛为女性而鸣响。为了向女孩表白,男生会准备意外的惊喜;为了向妻子示爱,丈夫会烧上一桌好菜;为了向爱人致敬,男人会准备礼物,用最时髦的说法,这是“女神节的礼物”。
2020年3月8日,是我认识护士妻子的第七个“三八节”。其实就是个普通的日子,只要平日里对妻子好一点,她可能并不会在乎你准备了什么。但也不能过于普通,缺乏仪式感,或许她很在乎那份存在感。之前的“三八节”是如何过的?回溯通讯工具的朋友圈,有一年买了化妆品套装,有一年吃了顿大餐,有一年因为她被叫去上备班,商场购物泡了汤。其实,妻子倒真不太记得清今天是什么日子。于医护人员而言,日子是按照他们的班头算的,“早中晚休休休中晚休休早中晚……”,“双休日”、“国庆七天”、“端午三天”等等节假日安排并不存在于他们的工作体系中。她们是日历的逆行者,你休息他们上班了;她们是时光的逆行者,我在梦乡的时候妻子在心脏外科监护室紧盯着ECMO的仪表盘。
妻子会愧疚,陪女儿上早教是我、陪女儿晚上睡觉也是我。于我,其实早就清楚,既然选择了医护人员作为自己的家人,就要接受属于我的角色扮演,在妻子不在的时候独自撑起我们的家。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疫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它关乎着国家的安危,关乎着民族的存亡。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向武汉集结,“中国加油”、“武汉加油”宣誓着华夏儿女誓和疫情决战到底的豪情。
3月5日22时41分,妻子通过通讯工具告诉我她要去武汉了。得知消息的时候,孩子已经睡去。我起身推开窗,呼了口气,立马又拿起手机看看有没有后续信息。许久,夜班中的妻子没有再发送信息……3月7日15时18分,载着妻子的高铁列车出发了。
从医院下达派她出征到登上开往武汉的高铁,我没敢多和妻子多交流,一是她下夜班要休息,二来她和同事们还要采购物品,还有就是怕我的担心影响到她的士气和决心。3月7日18时22分,女儿在新闻报道中看到了妈妈。我告诉女儿“妈妈上前线了,妈妈去前线战斗了”,三岁的女儿说:“妈妈上前线是什么呢?”作为上海仁济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妻子和她的同事们组成的ECMO团队肩负着为危重症患者生命护航的重任。
3月8日一早,妻子踏进了神圣的“雷神山”。今天是她的“三八妇女节”,今天是她们的节日。我想发个六百六十六元的红包。想了想,会不会太少,一千六百六十六元如何?犹豫间,我抱着女儿下楼晒了会太阳。阳光中蹦跳的女儿让我欣慰,也让我感觉到生命的可贵,我决定去献血。
下午15时,我走出了位于浦建路131号的献血屋。在前线的妻子表示很意外,听得出在雷神山的第一天让她有些疲惫,“照顾好女儿、照顾好自己,不要担心我”。见惯了生与死,有时妻子对一些事物会麻木;习惯了血和泪, 有时她的反应会高于或远远低于我的预期,没有关系,作为医护家属,我有心理准备。男人,流血流汗不流泪,我志愿献血,这是我给她的“女神节礼物”。
写于2020年3月8日。
作者:桑普,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仁济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家属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