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英勇的队伍中,我把首席给予坚强与纯洁的贝多芬。他在痛苦中间即曾祝望他的榜样能支持别的受难者,“但愿不幸的人,看到一个与他同样不幸的遭难者,不顾自然的阻碍,竭尽所能地成为一个不愧为人的人,而能藉以自慰。”经过了多少年超人的斗争和努力,克服了他的苦难,完成了他所谓“向可怜的人类吹嘘勇气”的大业之后,这位省里的普罗曼德,回答一个向他提及上帝的朋友时说道:“噢,人啊,你当自助”。——罗曼·罗兰
贝多芬一七七〇年十二月十六日生于科隆附近的篷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他的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由于母亲的早逝,父亲的无能,他那不幸的童年,很早便担起了家庭现实的重担。
▲2006年上映的传记电影《复制贝多芬》讲述了这位天才音乐家和乐稿抄写员之间的故事
尽管他拥有显露无疑的音乐才华,但令他的生活雪上加霜的是一八一五年秋天起,贝多芬的耳朵完全聋了。关于一八二二年《斐但丽奥》预奏会的经过,有兴特勒的一段惨痛的记述可按。“贝多芬要求亲自指挥最后一次的预奏……从第一幕的二部唱起,显而易见他全没听见台上的歌唱。他把乐曲的进行延缓很多;当乐队跟着他的指挥棒进行时,台上的歌手自顾自的匆匆向前。结果是全局都紊乱了。乐队指挥翁洛夫,不说明什么理由,提议休息一会,贝多芬不安起来,他东张西望,想从不同的脸上猜出症结所在:可大家都默不作声。他突然用命令的口吻呼唤我。我走近时,他把谈话手册授给我,示意我写。我便写:恳求您勿再继续,等回去再告诉您理由。于是他一跃下台;对我嚷道:“快走!”他一口气跑回家里;倒在便榻上,双手捧着脸;用餐时他一言不发,保持着最深刻的痛苦的表情。晚饭以后,当我想告别时,他留着我,表示不愿独自在家。等到我们分手的辰光,他要我陪着去看医生,以耳科出名的……在我和贝多芬的全部交谊中,没有一天可和这十一月里致命的一天相比。他心坎里受了伤,至死不曾忘记这可怕的一幕的印象。”
在这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却从事于讴歌欢乐。这是他毕生的计划。从一七九三年他在篷恩时起就有这个念头。他一生要歌唱欢乐,把这歌唱作为他某一大作品的结局。颂歌的形式,以及放在哪一部作品里这些问题,他踌躇了一生。我们应当注意《第九交响乐》的原题,并非今日大家所习用的《合唱交响乐》,而是《以欢乐颂歌的合唱为结局的交响乐》。
这个不幸的人长时间受着忧患磨折,却永远想讴歌“欢乐”之美;年复一年,他延宕着这桩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日他才完成了心愿。
他的巨著终于战胜了庸俗。维也纳轻浮的风气,被他震撼了,要知道维也纳当时是完全在罗西尼与意大利歌剧的势力之下的。一八二四年五月七日,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D调弥撒祭乐》和《第九交响乐》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空前的成功。当贝多芬出场时,受到群众五次鼓掌的欢迎,在此讲究礼节的国家,对皇族的出场,习惯也只用三次的鼓掌礼。因此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交响乐引起了狂热的骚动,许多人哭起来。
贝多芬在终场后感动得晕了过去;大家把他抬到兴特勒家,他朦朦胧胧地和衣睡着,不饮不食,直到次日早上。可是胜利是暂时的,对贝多芬毫无盈利。音乐会不曾给他挣什么钱。物质生活的窘迫依然如故。他贫病交迫,孤独无依,可是他战胜了——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他自己的命运,战胜了他的痛苦。
因此可以说他已达到了终身向往的目标。他已抓住了欢乐,尽管他还得不时堕入往昔的怆痛里去。《第九交响乐》的胜利,似乎在贝多芬心中留下它光荣的标记。以至于史比勒医生于一八二六年看见他,说他气色变得快乐而旺盛了。
然而,死仍悄然而至。一八二六年十一月终,贝多芬躺在弥留的床上,经过了三次手术以后,他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咽了最后一口气。
亲爱的贝多芬!多少人已颂赞过他艺术上的伟大。但他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艺术底最英勇的力。对于一般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着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他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他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一种感到与神同在的醉意……贝多芬的密友兴特勒曾说:“他抓住了大自然的精神。”——没错:贝多芬是自然界底一股力,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
他的一生是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
摘编整理自《名人传·贝多芬传》
编辑:陈熙涵 周敏娴
责任编辑: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