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抗“疫”的当下,沪上多家出版机构、书店、文化平台纷纷探索开启“线上模式”,随着“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2020特别网聚开展三天后,“云上伴读”迎来集中爆发。据不完全粗略统计,自22日晚启动以来“线上书展”举办了200余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线上阅读活动,百余名作家、学者、音乐家、多行业知名人士等陆续汇聚“云端”,吸引了累计数百万人次观看参与。
其中,最具特色的“悦读时刻”每晚8点至9点时段推出,网红“硬核医生”张文宏坐镇首场直播分享,聊复工谈防疫,金句连连,在几大平台“刷屏”,网友留言互动踊跃。随后两晚,乐评人田艺苗、儿童文学作家张弘分别围绕古典音乐、中外童书领读推荐曲单书单,令粉丝雀跃按下“收藏键”。
当B站、喜马拉雅、今日头条等大众网络平台和专业出版机构之间资源共享、流量对导,更密集灵活的网络连线打破了疫情期间人与人之间的物理阻隔,许多上海乃至全国的读者足不出户就能在线尽享高品质多品类的文化服务,缓解焦虑心态,在书香中共建温暖有力的精神家园。眼下,更多阅读文化资源、平台资源、媒体资源正不断涌入,汇集起强大的阅读力量,聚合成卓越的上海城市品格。扩容线上朋友圈之外,“云书展”也激活了书业生态新思考。
满足大众求知刚需,线上读书会不止是“简单搬运”
“线上线下各有优势,线上读书会并不单纯是线下活动的代偿或简单搬运,反而拓展了很多可能性,需要更适应网络、客户端传播的特性和规律,以话题黏性聚合受众注意力,不然网友很容易手指一划就关闭链接了。”这几天,不少出版社和实体书店纷纷试水在线讲座、直播互动,多位资深人士表示,相较线下作家学者与读者的面对面交流,线上不受场地空间限制,往往能聚集起超十倍乃至几十倍的网友观众同时在线收听,并通过视频回放进一步释放书香效应。
眼下,大众对疫情引发的医学人文、城市建设等话题及相关读物尤其感兴趣,“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2020特别网聚的活动中,不少线上读书会和公号邀请学者从不同视角予以解读,回应读者需求。比如,建投书局联手上海银行共同推出“星涌人文直播学堂”特别策划,“知识战疫”系列课程首期讲座上,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带来《疫情与城市——城市公共卫生危机延伸的思考》,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是否与人口规模和密度有关?”“如何杜绝下一次传染病的来袭?”等热门话题展开分析,剖析了城市发展大趋势,获在线读者好评。
“城市是规模也是密度,城市的规模和密度是为了创新,为了信息的产生和传播,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城市的发展目前很大程度是源于后工业时代的需求,会带来我们对美好生活的丰富向往,也会带来复杂社会的不确定性。这些挑战提醒我们在城市公共政策制定中,要补短板,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社会力量。”陆铭对着摄像头侃侃而谈:纵观人类城市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人类从没有真正意义上摆脱过传染病;城市化率从没在人类的历史中下降过。
“此前学堂线下活动受场地制约,参与人数约在100人至150人左右,这场线上直播一个半小时吸引了近1200名观众进入直播间,结束后还有观众陆续返场回看,大大扩展了参与人数。”建投书局品牌经理陈佳佳说,除了在线互动,主办方还特别制作了包括《城市秩序》《规模》在内的主题书单,启发读者在讲座之外,获取可持续的阅读能量,提升“线上附加值”。
事实上,不光是这次主打理性通识教育的人文主题讲座,2月以来建投书局陆续策划开发了“店长自习室”“彩虹书单小程序”等新颖的线上阅读活动,从“主播”到“程序猿”,再回归到“文化顾问”,“以宅抗疫”不能“能力滑坡”,反而倒逼从业者不断解锁新的“技能点”。
宅在家里的日子,也是一段难得的亲子共处时光,如何更好地理解和陪伴孩子是很多父母疫情期间关注的焦点。刚刚过去的周末,学习读书会、陆家嘴读书会将一堂亲子课升级为线上2.0版本,首期嘉宾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心理学博士徐维东,结合多年临床和咨询经验,为焦虑的父母开出一剂剂“良方”。“想要了解孩子,首先得了解我们自己:您是什么类型的父母?学习型父母会选择听从专家的意见;本能型父母沿袭自己父母的养育方式;智慧型父母则把目光聚焦在孩子身上,适度汲取专家和老师意见,落脚于孩子自身个性发展。”她认为,每个孩子的个性千差万别,智慧型父母能够看到这份独一无二,不盲目用他人或社会的标准要求孩子,不将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随意比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她以英国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的话作为结语:没有陷阱的深情,没有敌意的坚决。“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没有陷阱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应该是坚定的、不模棱两可的。”引得不少网友在线点赞。
资源共享+流量对导,“云阅读”或成书业新拐点?
不少出版人纷纷表示,即便疫情结束,形式新颖多样的线上活动很有可能会常规化,与线下推广互补共存,并将与网络平台联手,侧重推出电子版、有声版、视频版等网络版本,提高传播效率。在东方出版中心副总编辑、上海中版图书公司董事长刘佩英看来,争夺大众注意力、攻占读者移动端,是传统出版业正在悄悄进行的商业大战,只有沉下心思,踏踏实实策划制作更走心的数字服务,并在某一领域形成多层次的解决方案,才会有效累积客户,摸索出互联网时代新的商业模式。
针对不同平台调性和带货渠道,量身定制阅读服务方案,渐成线上活动趋势。上海文艺出版社除了发起“用文学点亮人生”线上阅读,还与言几又书店整合社群资源,邀请作者以语音、图文形式线上分享互动,首期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冠军与读者线上分享“新冠病毒带来的挑战:人类的忧虑”,他的随笔集《后人类纪的共同生活:正在到来的爱情、消费与人工智能》启发读者“跳出固有思维框架”,尝试用另一个视角考量疫情。“病毒的迭代很快,在新冠疫情面前,人类面对不可抗拒的力量,终于真正低头观察到自己一直以来的行为,重新思考人类与星球的关系,人类是否应该为地球的全部变化承担责任?”
资源共享+流量对导的思路下,上海文艺出版社与幸福集荟书店沟通,计划在线上社群适时发布王召强《中学生如何整本读经典》直播课程;上海文化出版社与上海燊榕古建保护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中国古建科普十讲——图解《江南寻宅记》”网络课堂,让读者足不出户收听个性化讲座。
与此同时,沪上多家出版机构纷纷响应“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多平台推送免费数字阅读资源、疫情专题课程、专家直播课等,满足读者的激增需求。如复旦大学出版社《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说“不”》专篇编辑牛琮在防疫科普线上读书会上,深入浅出普及儿童防护知识;该书编者之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王瑞兰在武汉前线为网友讲述疫情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开放“防疫助学频道”“抗疫图书网络版”等,推出“好奇心哥哥”系列网络直播科普讲座,吸引不同圈层读者加入。
“如何通过新媒体推广出版物内容和品牌,推动传统出版加速数字化转型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和阅读习惯,甚至探索出版的盈利模式创新?或许到了重新思考出版新内涵、知识服务逻辑的时候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李广良认为,在新媒体营销、内容传播策划尤其是深度用户运营方面,线上书展提出了新命题。这几天,《谈医论症话健康》《醉是心从容:乙醛脱氢酶2基因》《运动与体重管理》等医疗健康类精品图书上架喜马拉雅和B站,由葛均波院士等一线医学大咖和作者录音录像,上线有声书、视频课,反响不错,但整体点击离预期的“爆款”仍存一定距离。
这也是不少出版机构加速数字化转型时,面临的共同挑战。当阅读和分享更频繁地移到云端,“云阅读”催生的格局变化或成书业新拐点。
作者:许旸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