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毫无疑问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从朝廷到民间,都有大量的庆祝活动,或唱戏或歌舞,美术活动也很隆重,其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年画。
年画起源于汉,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它在宋代叫“纸画”,到明代称“画贴”,到清代始见“年画”一词。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装饰居室,含吉祥喜庆之意。题材有风俗、戏曲、美女、童子等,其中“一团和气”“八仙庆寿”“万事如意”等典型题材约在明代即已趋于定型。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天津杨柳青、开封朱仙镇、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埠等地的产品久负盛名,各有千秋。清末民初,随着西风东渐和商业的发展,将国画工笔重彩与西洋擦炭水彩相结合的月份牌年画应运而生,其题材有戏曲故事、时装美人和吉庆祥瑞等。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抗战时期在解放区出现了以民间年画形式表现革命内容的新年画,和其他新文艺形式一样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士气。
年画是旧时家家必备的年货之一。著名作家肖复兴先生说:“采办年货的内容中,有一项是买春联和年画,过年时张贴在自家的门口和墙上,即使没有新桃换旧符的传统意义,红红火火的,也多少添个过年的喜兴”(《过年》)。《京都风俗志》这样介绍年画上的内容:“早年戏剧外,丛画中多有趣者,如雪景图、围景、渔家乐、桃花源、乡村景、庆乐丰年、他骑骏马我骑驴之类皆是也”,可见其民俗和乡土气息浓郁,颇受老百姓的欢迎,当年肖先生家“常买的是胖乎乎的娃娃怀里抱着一条大鲤鱼,鲤鱼上片片的鱼鳞都清晰闪光,图的是‘年年有余’的吉利”。女作家迟子建儿时也会在小年前后与邻居的女孩子搭伴进城买年画。“进了城里的新华书店,我们要仔细打量那一幅幅悬挂的年画,记住它们的标号,按大人的意愿来买。母亲嘱咐我,画面中带老虎的不能买,尤其是下山虎;表现英雄人物的不能买,这样的年画不喜气。她喜欢画面中有鲤鱼元宝的,有麒麟凤凰的,有鸳鸯蝴蝶的,有寿桃花卉的。而父亲喜欢古典人物图画的,像《红楼梦》《水浒传》故事的年画……”(《关于年货的记忆》)。而在画家、散文家丰子恺先生的笔下,在他的家乡浙江桐乡石门湾,有的人年前没工夫置备年画,要到年初一才上街选购:“街上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农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烧卖,上酒馆,买花纸(即年画),看戏法,到处拥挤”(《过年》)。当然,过年的热闹不仅在于人头济济,挤挤挨挨中透出一派喜气的还有嘈杂而市井味道生活气息十足的市声——在蔡省吾原编、周作人录抄的《一岁货声》中,有一段专门介绍画棚里卖货吆喝的热闹劲儿:“街门对,屋门对,买横批,饶喜字。揭门神,请灶王,挂钱儿,闹几张。买的买,捎的捎,都是好纸好颜料。东一张,西一张,贴在屋里亮堂堂……”
作者:郭梅,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