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丁观鹏《太平春市图卷》局部
也许略上了点年纪,如今在笔者看来,华灯盛筵全家共举杯之后的守岁,最温馨的莫过于夫妇对坐闲话,正如南朝诗人徐君倩《共内人夜坐守岁》诗云:“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大年夜是一年的终了。令人意外的是,在古代,若非垂髫小儿,这个日子是极易让人心生感喟的。
唐代诗人高适《除夜作》云:“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白居易叹息“鬓毛不觉日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除夜寄微之》),宋人朱敦儒则道“捻底梅花总是愁,酒尽人归去”(《卜算子·除夕》)。
戴敦邦所绘《红楼梦》插图
惟豁达的苏东坡得失荣辱不萦于怀,59岁那年的大年夜,他在广东惠州抄录自己二十年前在江苏镇江过年时的旧作送给儿子苏过:“寺官官小未朝参,红日半窗春睡酣。为报邻鸡莫惊觉,更容残梦到江南。”(《仆年三十九在润州道上过除夜作此诗又二十年在惠州录之以付过》),再一次窃喜于自己大年夜不必进宫朝参,可以安安稳稳睡回笼觉。
一生不得志的蒲松龄曾在一个大年夜写下《除日祭穷神文》:“穷神,穷神,我与你有何亲,兴腾腾的门儿你不去寻,偏把我的门儿进?……今日一年尽,明朝是新春,化纸钱,烧金银,奠酒浆,把香焚。我央你离了我的门,不怪你弃旧迎新。”
转而他又替穷神捉刀代答:“东君,你听我云,我有个免穷歌为你训:也不是五经四书,也不是大家古文,只要学勤苦,只要学鄙吝,只要学一毛不拔,只要学利己损人,只要学行乖弄巧,只要学奸诈虚文,只要学伤天害理,只要学瞒昧良心……”(《穷神答文》),诙谐中不乏酸辛,辛酸中更见风骨,令人感喟。
清代姚文瀚《岁朝欢庆图》局部
大年夜的翌日是大年初一,又叫元日、元旦、元辰、岁日。元者,始也,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天增岁月人增寿,古今的人们都愿年年物候新。
有一年初一,大诗人白居易府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弟妹妻孥小侄甥,娇痴弄我助欢情。岁盏后堆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判官》)。
白府席上的“胶牙饧”,就是如今司空见惯的麦芽糖;而蓝尾酒又称婪尾酒,据说唐人喝酒讲究座次,末座者要连饮三杯,故号蓝尾。也有人认为这其实就是屠苏酒——据说屠苏酒为汉末名医华佗所创制,是用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瘟除疫之功效,后得唐代名医孙思邈弘扬而流传开来。
唐人韩鄂所著《岁华纪丽》记载屠苏是一间茅舍的名称,据说里面住着一位名医,每到大年夜便分送给附近的每家每户一包草药,嘱咐他们把药放在布袋里缝好,投入井中,到元旦那天汲取井水和酒饮下,来年一整年就不会生病。人们感念名医的恩德,但却不知其姓名,便以草庵之名命名这种药酒。
明代名医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制屠苏酒的方子和方法:“用赤木桂心七钱五分,防风一两,菝葜五钱,蜀椒、桔梗、大黄五钱七分,乌头二钱五分,赤小豆十四枚,以角绛囊盛之,除夜悬井底,元旦取出置酒中,煎数沸,举家东向,从少至长,次第饮之。药滓还投井中,岁饮此水,一世无病。”屠隆《遵生八笺》的记载也大同小异。
中国人素来敬老爱幼,古时元日饮屠苏酒的习惯便与之十分相称。如晋人董勋《时镜新书》云:“少者得岁,故先酒贺之;老者失时,故后饮酒”,白居易《岁假内命酒》曰:“岁酒先拈辞不得,被君推作少年人”,正是此习俗的真实写照。
唐人顾况《岁日口号》诗云“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还将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宋人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都不免带着些许年华老去的悲凉,而只有真正通达的苏轼曾表示“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除夜野宿常州城外》)。
作者:郭梅(杭州师范大学文创学院教授)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