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辖属、湘桂交界处,有一个多民族聚居县:龙胜各族自治县。它藏在南岭腹地,境内皆山,苗族、瑶族、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据80%。除了多民族的特征外,龙胜更出名的还在于它的历史——1934年,红军长征途中在此停留了10天左右。其间,周恩来还指挥了一场救火行动,留下了口口相传的佳话。
如今,有一个电影剧组深入那片大山进行了创作采风。创作者想要潜入时间隧道,挖掘藏在时间缝隙里的动人故事。
这部电影暂名《十日》,由著名编剧雷献和执笔,上海极映影业孙广洋担任制片人,贾爱春为总策划,唐俊出任项目总监。影片旨在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挖掘龙胜的红色文化,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泗水龙舌岩,又叫红军岩
龙胜作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深受历代反动统治者压迫之苦。红军长征过龙胜历时十天十夜,行程90多公里,经过6个乡镇,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红军成功推行了党的民族政策,帮助当地居民铲除反动恶势力,赢得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拥护和肯定。而电影《十日》讲述的正是1934年12月红军长征过龙胜的故事。
《人民日报》曾记载了这样一段往事:1934年12月初,红军渡过湘江,翻越老山界,抵达龙胜。当时的龙胜地区,各族居民长期受到军阀欺压。敌人四处散布谣言,说红军是强盗,见人就杀,见屋就烧。老百姓非常恐慌,在红军到达前,就纷纷躲进山林。
电影主创在“红军楼”前
这座“杨氏鼓楼”始建于清嘉庆年间,雄伟壮观,具有典型的侗族建筑风格,是侗族群众集会议事和乘凉休闲的场所,更是侗族标志性的建筑。1934年12月10日,包括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在内的中央红军到达龙坪村,并在此侗寨驻扎。国民党特务为离间红军与侗族人民的感情,当晚便纵火焚烧民房。火借风势,大半个侗寨顿时变成一片火海。
周恩来迅速来到“杨氏鼓楼”上,亲自指挥红军战士救火,同时命令红军保卫人员密查纵火特务。在红军战士和寨上群众的奋勇抢救下,大火很快被扑灭,“杨氏鼓楼”及鼓楼东面的大片民房被救了下来。
不仅如此,红军队伍在自身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反而将打土豪得来的银元、猪肉分发给当地的贫苦百姓。
为纪念这段历史,后来当地群众就把“杨氏鼓楼”改称为“红军楼”,审判国民党纵火特务的祠堂也被称为“审敌堂”,现今都成为当地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基地。
红三军1934年镌刻在龙舌岩石壁上的宣传标语
80多年后,在泗水乡周家村白面瑶寨的红军岩下仍能看见上面的“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继续斗争,再寻光明”等字样。红军离开后,瑶族居民自发地将这些红色遗迹保存了下来,并通过立碑、石刻等方式纪念红军。据考证,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实施的民族政策。这两条标语不仅刻在了石头上,更刻在龙胜各族群众的心里,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极映影业的主创们表示,他们将努力学习红军精神,以脚踏实地的创作,将这些动人故事用影像记录下来,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作者:王彦
编辑:极光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