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最早北宋孤本诗文集、迄今最早宋初木刻印刷品、“秦淮八艳”之一马湘兰存世唯一书信真迹……今天在沪揭幕的一个展览,汇集了颇多难得一见的古籍善本。它却凭借别开生面的策展思路,令原本略显高冷、沉闷、小众的古籍“出圈”,走到当下,走到人们身边。
这个展览就是亮相明珠美术馆的两周年庆典展“风景与书”,1月18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
展览邀请了清川阿莎美、王冬龄、徐冰等7位中外艺术家围绕一众古书展开多元的当代探索与创造。他们的作品或直接或间接地与流传成百上千年的古书相互折射与唱和,并勾连起艺术史、文学史、书籍史中诸多如星光般璀璨的人物、作品与故事。
包括古籍善本、古代书画、当代版画、油画、装置、艺术家手工书、手稿等200余件精彩之作集结呈现在此次展览中,从“书籍之为艺术”(Books as art)的独特视角出发,以自然和心灵的风景为底色,开启一场关乎书籍与艺术、时光与记忆的独特旅程。
书籍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意义非凡,尤其在最早发明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中国。在中国古代书籍史上,刻书以宋代艺术水平最高,杭州刻书又在宋代甲于天下。此次展览展开的,即是杭州西湖畔孕育而生的书籍刊刻印刷史。
五代、宋元、明清……时光如流水蜿蜒,铺陈于白色展台上的历代古籍刻本按年代排序,静待观众的审阅。其中有四件重量级古籍限时展出,仅在1月18日这一天对公众展出。
它们是——
《结莲社集》,省常(编)、周小英(题跋),北宋,杭州西湖昭庆寺刻本,纸本水墨
北宋杭州西湖昭庆寺刻本《结莲社集》。
这是现存最早的北宋孤本诗文集,2015年曾创下单册中国古籍拍卖世界纪录,并刷新单册宋版书最高拍卖纪录,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献价值和版本价值,对中国印刷史、书史、版刻史及造纸史的研究亦具重要意义。此书自南宋以后中土失传,近年来从韩国回流。
东晋禅僧慧远曾在庐山东林寺挖掘一方池塘,并种植白莲﹐与其余同道友人一起创立了白莲社。五百年后,杭州昭庆寺里一位名为省常的寺僧也想模仿慧远高举,遂创立西湖白莲社,引来名流时杰纷纷入社,众人所作的诗篇也在大中祥符二年(1009)被合编成《结莲社集》。
《结莲社集》颜柳合璧的精美字体极有特点,也是断定年代的重要依据。序文为柳公权《玄秘塔碑》字体,正文为颜真卿《麻姑仙坛记》字体。风格面貌与南宋浙刻稍有不同。
北宋刻本本来就存世稀少,可资参考的标本并不系统完善,大多为官方刻书,采用的是刚劲的欧体字。而《结莲社集》则为人们树立了一个北宋早期民间刻本的标杆,也为进一步探讨两宋时期雕版印刷史的相关问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中国美术学院范景中教授称其为“真国之重宝也”“气压邺侯三万轴”。
《大佛顶首楞严经蒙钞》,清顺治,写本,纸本水墨
钱谦益手书、民间仅存的《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
钱谦益(1582-1664)是晚明最重要的文学家,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柳如是的丈夫。
从此书版式上看,它应是钱谦益刊前稿本,由于该书未被刊刻问世便遭禁毁,这是一件幸存之作,因为烬馀之物甚为罕见。如今,《大佛顶首楞严经蒙钞》存世已不多,原稿仅有五册:二册贮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一册贮于上海图书馆,另一册已归美国伯克利大学东方图书馆,这是民间仅存的一册。
《吴骚合编》,明崇祯,武林张氏白雪斋刻本,纸本水墨
晚明流行歌曲的歌词集《吴骚合编》。
《吴骚合编》大概可以被当做是“晚明流行歌曲的歌词集”。此书为晚明杭州两兄弟张楚叔、张旭初合编,兄弟二人在此前刊印了《吴骚一集》、《吴骚二集》、《吴骚三集》。此书是前三编删去重复,增补新内容而成,刻于明崇祯年间。当初郑振铎为了买下此书,与一盐商争得不可开交,最终空手而回。后来还是黄裳用几辆三轮车的明清刻本换得,这曾是轰动上海滩的传奇。
所谓“吴骚”,说的是以昆曲上承楚骚之意趣,楚骚就是楚辞。因此,这本书收录的大多是南曲,曲词精密,审音严谨,并有武林、徽州刻工所制版画插图若干,刊刻水平实为一时之选。书内版画精美,为项南洲、洪国良、汪成甫三人合刻,共有插图二十二幅,都极工丽精致。人物、屋宇、庭院、竹树,表现细腻入微,为古代版画不多见之精品。
《马湘兰致王百穀手札卷》,马湘兰(作),明万历,手卷,纸本水墨
“秦淮八艳”之一马湘兰存世唯一书信真迹《马湘兰致王百穀手札卷》。
马湘兰,秦淮八艳之一,平生才气纵横,又任侠好义,是风尘中的奇女子。此卷为其致心爱之人王穉登信札八通,字字恳切、篇篇真情。记录了她对王穉登的撒娇、关爱,以及他送给情人的礼物等。惹来后辈文人纷纷拜览,此卷前有吴湖帆等人题词,后有十几位古今名人作跋,群贤毕至,极为壮观。马湘兰书信手迹,赖此卷“天壤仅存”。
《雷峰塔佛经》,五代,手卷,纸本水墨
此外,展览展出的珍贵古籍还包括中国古代印刷品中难得的早期实物——刊刻于五代吴越国时期的《雷峰塔佛经》,宋代蜀刻龙爪本《资治通鉴》,南宋江西庐陵刻本《通鉴纲目》,南宋华亭刻本《陆士龙文集》(华亭即松江之古称,此为罕见上海地区宋刻本),明万历大字写刻孤本《东征纪事》等。
《勘书图》(局部),邵仄炯、蒙中、王素柳(画),周小英(题跋),2019,手卷,纸本水墨、颜料
此次展览最令人大开眼界之处,其实在于开启了古与今、书籍与艺术、文本与图像等一系列对话关系。人们能够从展览中看到,今天的艺术家们怎样通过创作探索着这样的对话。
例如,众多古籍善本、古代书画,经由艺术家周小英题跋书写呈现在人们眼前,仿佛跨越悠悠岁月,与今人有了对话。她以这样的创作探索如何让勘校和题跋成为艺术,用最活泼泼的方式延续这一古代文人传统的生命。
周小英的题跋书写关涉到一些西湖名人的文献,例如苏东坡、钱谦益、龚自珍这样的文学大家,更重要的是一些女性人物,从北宋时期苏东坡的知音王朝云,到道光年间的闺秀诗人领袖沈善宝,更引人瞩目的,还有撰写了《湖上草》的柳如是。人们甚至发现,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大多与杭州有缘,由此把秦淮八艳的画像都请出,在西湖的背景中一一登场。
《湖边的花#3》,严善錞,2013,铜版画
严善錞的丙烯作品和版画如同“湖边的花”,次第“绽放”于展厅的不同空间。其中较为集中展示的是他极具代表性的铜版画创作,比如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的“宝石山拟古”系列。
严善錞手中诞生的风景着眼于细微之处,弥漫静谧的诗意。他探讨铜版印刷直接和偶然的奇妙迹象,所追求的效果相比蚀刻版画,更近似于珂罗版印刷能够展现的微妙逼真。他曾写道:“这种效果与我一直迷恋的珂罗版的印刷的效果非常相似,也与我追忆中的西湖的气质非常相似,尤其是采用日本的雁皮纸印刷后,更具有一种银盐摄影的光泽,使得画面更加厚重且具有一种金属感,也更加接近我自己对西湖的气质的理解:清峻、遥深、温润、古雅。”
《西湖十景之苏堤春晓》,杨小京,2019,布面综合材料
杨小京则不仅熟稔中国美术史,更以艺术家的方式对古代书籍插图作出回应。
她将关注点投向早期书册形式影响下的作画和看画方式,以古人阅读手卷、立轴的分节式眼光观看风景,把握住风景与诗书联系的分节点,将观看风景转换成阅读风景,眼前有景,景中有诗。
她的小画《西湖十景》试图用诗歌般的节奏韵律,通过10幅柔美画作,传达出一种透水月华、波中摇曳的诗意之美。另一组大幅的《西湖十景》则以水墨做明暗对照,并且采用了来自中国古籍的符号拼贴。这种画面上的细节拼贴除了让观者的心灵集中在某些物像上,也在传达艺术家的意愿:“我所画的西湖十景,已大量出现在古代的典籍中,因此,这些画是和古书的对话,也就是和历史的对话,是和我们的文明的对话。”
《柳如是尺牍》,王冬龄(作)、周小英(题跋),2019,写本,纸本水墨
素以大字闻名的艺术家王冬龄,此次用小字狂草为展览特别创作了淋漓磅礴的《柳如是尺牍》,尺牍语浅情长,周小英欹侧秀美的跋文与录文相映成趣。
《芥子园山水卷》(局部),徐冰,传统木刻,纸本水墨
徐冰为本次展览特别创作的装置作品《背后的故事:溪山风雨图》以元代王蒙山水图册十开中之三幅为摹本,在空气中调配光,而光是散落于空间中的,让一块毛玻璃成为空气中光的切片,可以说是一种“光的绘画”。展览中,徐冰的另外两件作品也均为与古代传统对话、与风景和书籍相关的创作。
“我们的故事”系列,《破戒》岛崎藤村,清川阿莎美,2016,书、绣花线
作为一家与书店相连通的美术馆,明珠美术馆的很多展览其实都有意选择了与文学、阅读、书籍相关的主题,试图打破艺术门类间的藩篱。明珠美术馆执行馆长及策展人李丹丹女士坦言:“我们希望以这场会古通今、散发着浓郁书卷气的展览,以及展期内一系列高水准学术讲座,引发人们对于书籍的艺术与历史、文本与图像、传统与当代关系等议题的重新发掘与思考。”
作者:范昕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