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柔石小说《二月》的同名话剧昨天在国家大剧院首演。该剧是国家大剧院继《简·爱》《推拿》之后将文学经典搬上话剧舞台的又一新作,同时,也是李六乙导演继《我这一辈子》《小城之春》之后的又一部“纯粹戏剧”经典作品改编。
昨晚的舞台延续了李六乙导演经典现代化的戏剧创新——诗意的气质、凝练的舞美、写意的风格,缓缓揭开一段芙蓉镇往事里奔流不息的精神旅程。
“经典的魅力在于永不过时,”国家大剧院剧目制作部部长韦兰芬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从经典入手”是国家大剧院制作剧目的根本宗旨,近年来剧院制作了一批基于深厚文学蓝本的改编剧目如话剧《简·爱》、话剧《推拿》、歌剧《骆驼祥子》以及根据历史事件、现实题材创作的原创新剧目,例如与广州话剧院合作出品的话剧《林则徐》、歌剧《赵氏孤儿》、国庆70周年献礼话剧《抉择》等。在探索文学经典舞台化的过程中,找到同样致力于用创新经典形象的导演李六乙可谓“不谋而合”。
大幕开启,饰演萧涧秋的青年演员王玮缓缓走上舞台,以一曲悠扬动听的钢琴旋律带领观众走进春寒料峭的芙蓉镇,钢琴曲唤醒了萧涧秋的记忆也撕开了空气中凝固的冷峻气息。
由区宁、王浩伟、黄澄澄饰演的芙蓉镇中学的校长和老师们以及卢芳、黄薇饰演的陶岚和文嫂走上台前,一段芙蓉镇往事缓缓揭开。“天也忘记做天的职责了!为什么将五月的天气现在就送到人间来呢?”钱正兴、陶慕侃与方谋的讨论开篇点题,抛出二月的异象隐喻。
与三人的高谈阔论不同,“喜欢长阴秋云里飘落黄叶”的萧涧秋延宕忧郁,他的到来如同一颗石子在芙蓉镇的一汪池水中掀起涟漪。萧涧秋渴望在这个“避世之所”过上平静的生活,却因囿于恋人陶岚和同学寡妻文嫂之间的情感纠葛,被推上了芙蓉镇舆论的风口浪尖。
谢铁骊导演的《早春二月》是中国银幕经典。该片含蓄的韵味,精练的镜头以及丰富的细节描写如“肖涧秋”两次弹琴、三次饮酒、七次过桥,都各有不同的情境与韵味。主演孙道临塑造的“肖涧秋”形象气质逼真、性格鲜明,表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谢芳饰演的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女性“陶岚”的角色生动真实,她将女主人公执著任性、桀骜不驯、热烈奔放的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
而导演李六乙在创作中表示,要让观众在全新话剧中得到不同的感受。为了更好地表现原著小说的文学性,话剧《二月》不仅在台词上保留了原著的语言,更是在视觉呈现上打造出了极富诗意的空间。“一琴一池八椅”勾勒出了文学中的芙蓉镇。
在空灵的舞台上,一架钢琴占据中央,八支木椅缓缓升起,钢琴旁的一汪“池水”与舞台前的金属“深渊”如同作者柔石的名字,以柔软和坚硬的对照令整个舞台的意蕴更加丰富。舞美布景上紧贴早春二月忽冷忽热的天气以及剧中芙蓉镇的环境,整体设计简洁有力,主舞台被3度的斜平台覆盖,实现了舞台的视觉最大化。舞台中间也通过吊挂装置实现了雾、雨、雪等不同天气效果。
同样的“减法”处理还体现在灯光设计上,简化的光源强调金属质感与水的对比,并减少色彩的变化而只通过色温的不同来营造氛围,在视觉还原小说文学性的同时也让观众将更多的注意力聚焦在演员表演上。
柔石笔下的萧涧秋是一代文人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青年演员王玮以深刻细腻的演绎将这位看似徘徊犹豫却充满力量的复杂力量诠释出来,更在音乐部分亲自上阵,出色的钢琴弹唱为这个人物增色不少。与深沉内敛的萧涧秋不同,陶岚一出场便如一抹亮色,在卢芳的演绎下,这位“新青年”既有“我要同你好”的热忱少女感,也有着面对流言时毫不畏惧的勇气和果决。
剧照由国家大剧院提供
作者:童薇菁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