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世界》是很多人心目中赵忠祥的代表作,飞禽走兽被赵老师一说,顿时觉得亲切了许多,这档自然类节目也顿时有了几分文艺气质。
从《动物世界》到《人与自然》,赵忠祥主持了2000集!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他带火了自然类纪录片和专题片。
以下是一段媒体引用的《动物世界》的解说词,请想象一下赵忠祥富于磁性的解说——“此时,正是非洲的旱季。炎热的阳光、干涸的水源给生活在草原上的各种动物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白熊登上了海岸,无所畏惧地漫步在冰原上,开始了一段艰苦的冒险经历。”
那么,赵忠祥自己是如何回忆《动物世界》的解说工作的?来看看他在《岁月回眸》中的记述:
我刚刚解说《动物世界》时,并没有比解说其他节目更投入。只是把它作为一部专题片,对准画面,把每一段解说词念好而已。我那时对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的知识了解得很少,我甚至在开始接触这类节目时,对温驯善良的玲珑可爱的动物注入更多的爱;而对大型食肉动物,只觉得是那样的残忍和丑陋而列入可憎之类。我差点走上为动物惩恶扬善的解说路数。还有,刚开始,由于《动物世界》是画外音解说,而对于像我这样的电视播音员来说,要讲事半功倍的效果的话,解说再多,不如出镜几次。出镜率几乎是每一位还未能被观众熟悉的主持人不能不考虑的大事。要被观众认可,就有一个先被观众认识的问题。观众只会喜欢他们熟悉的主持人,而对一副生面孔往往会产生一种难以接受的心理。因此,一开始我接到画外音解说词,一叠稿件,又完全是难于清晰的手抄稿件,真是有点发怵。
那开播的《动物世界》是50分钟一集,要念上大半天,有点受不了。但我毕竟被打动了,在解说过一两年之后,我开始掌握了解说词拟人化的手法。我开始有了一种对野生动物的理解,想到我解说过的动物所面临的越来越恶劣的生存环境,就似乎有了责任。动物们也要生存、要繁衍、要发展,它们为了能在自然界占有自己应有的一席之地,要奋斗,要竞争,要拼搏,而且要有忍耐的性格。
当我解说《狮子》一片时,我竟然在那次节目的录制过程中第一次领悟到狮子不是该憎恨的恶棍,而是相当值得关心与同情的动物。它需要捕食,如果它抓不到可以果腹的食草动物,就要忍饥挨饿。每当非洲草原发生了干旱,就会有很多小狮子被夺去生命。我似乎一下子明白了貌似强大,在弱肉强食环节中的所谓强者,命运也依然是可怜和可悲的。在食物链与生态平衡的过程中,本来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而大鱼最后的下场也是尸变淤泥。因而,我打消了认为哪种动物是正义的,哪种动物是非正义的片面的看法。动物不分什么对与错,只要它存活着就必须按照它们自己的规律去生活,去拼搏。
当我接受了《动物世界》普遍采用的拟人化的解说词写作风格与情调之后,我忽然觉得,这一系列的解说词,几乎是对生命的讴歌,是一系列的优美的散文诗篇。即使有个别篇幅的文辞并不优美,但贯穿于一个系列的解说词曾赋予我深切感受,我会把它还回到另一篇稿件的字里行间。出版解说词集的一位编辑对我讲了这样的话:“当我整理解说词时,我才发现,在听觉上所感受到的诗情画意有很多是你在解说过程中添加进去的,因为有些解说词稿件,本身并不优美。”
摘自:《岁月回眸》 赵忠祥 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