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松江文艺界人才辈出,原创水平明显提升,成绩日益突出。顾风庆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善于观察生活,常年扎根基层,对市民的生活有深刻的了解,通过观察生活、深入群众,创作了一大批接地气的舞蹈作品,被行业称为“顾风庆现象”。日前,在顾风庆原创舞蹈作品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界人士对这一现象进行剖析与探讨,以期为群众文艺创作树立榜样、理清思路、找到路径。
顾风庆是松江本土成长起来的舞蹈艺术家,上世纪90年代从部队进入区文化馆从事舞蹈创作,长期扎根基层,深入生活、立足本土,创作了一批反映上海市井生活的舞蹈作品,如《小笼师傅》《老陆和他的孩子们》《爷爷的浑堂》《高考》《大饼油条豆腐浆》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上海的城市精神,表现了普通百姓的时代风采,在上海群众舞蹈创作中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其中,部分作品曾获文化部“群星奖”金奖、华东专业舞蹈比赛创作金奖等奖项。
河南省文化馆研究馆员、著名舞蹈编导赵力民与顾风庆被舞蹈界誉为“北赵南顾”,南北两位群文舞蹈创作领军人物的对话,成为本次研讨会的一个亮点。顾风庆在发言中表示:松江是生“我养我的故土家乡,这一充满温暖的大环境给了我广阔的创作空间,那些老弄堂、老街坊熟悉又自然,能将这些场景形成舞蹈作品搬到舞台上是件幸福的事情。”赵力民则说:我与顾风庆同为“军旅出身,共同的经历让我们的交流非常有共鸣和同感。顾风庆的作品题材非常鲜活,切入点也很独特,人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和回忆,更重要的是能够找到打动自己内心那个最柔软的点,这就是群文舞蹈的魅力和感染力。”
上海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院长陈家年说:“舞蹈作品呈现的时候,没有区分群众作品和专业作品。情感表达用肢体语言写出来,比文字更具影响力”;江苏省舞蹈家协会秘书长、国家一级演员殷敏表示,顾风庆是优秀、有想法的舞蹈编导。舞蹈要以情动人,不要为技巧而技巧;上海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朱恒夫认为,顾风庆的作品以舞蹈的形式讲述一个故事、摹写底层社会的生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是有根有魂有情有艺的舞蹈杰作。
松江素有“上海之根”的美誉,也是江南文化的“故土家园”,曾出现云间诗派、词派、书派、画派、曲派等影响后世的艺术流派。近年来松江文艺界的人才不断涌现,队伍逐步壮大,原创水平明显提升,成绩日益突出。“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松江区文化和旅游局、松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秉持 “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挖掘、发现、培养和推介人才的有力措施,如评选“云间文学艺术奖”,制订“优秀文化团队扶持办法”以及本届文联倡导“云间风度”、培育“一招一品”、与人文松江建设“同频共振”的理念与做法,都是为了更好地激发人才的内在动力,重建松江文艺生态,推动人文松江建设,促进松江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