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菠萝”上海马戏城今年国庆假期时新妆亮相,海派大型杂技剧《战上海》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作为开幕演出再度上演……令上海杂技人兴奋的事还有一桩——他们的母校上海市马戏学校迎来建校30周年。
昨晚,不管是在校师生,还是已经毕业的明星校友,都再度聚集到上海共舞台ET聚场,用一台“杂技艺术的摇篮——纪念演出”共同回顾30年海派杂技一路走来的高光时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作为上海马戏团团长、上海马戏学校校长俞亦纲透露,明年四月底,《时空之旅2》即将迎来首演。这也意味着盛演14年的前作画下圆满句点后,申城文旅市场将迎来一部全新制作的杂技大秀。而在《战上海》试水剧团与学校联动演出模式获得不错反响后,俞亦纲希望通过更多的剧目创作将杂技的教学实践贯通,打造属于中国杂技界的高端演艺人才。
师生共演,串起30年的高光时刻
相比于如今中国杂技人在世界舞台的大放异彩,30年前,不少人还对杂技抱有偏见,认为只是没什么艺术含量的“杂耍”,全靠卖弄技巧吸引观众猎奇。而就当时的培养模式来说,不少杂技人受教育的方式还停留在靠祖传家教、师傅带徒的方式。上海杂技团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举办过两期学馆,培养了两批青年演员,迎来了上海杂技团的兴旺。
在此基础上,上海杂技团老团长王峰提出,中国要杂走得更远,走向世界,必须要培养新型的杂技演员,兴办正规的马戏学校。最终由上海杂技团自筹资金,建立了中国第一所由政府批准主办的、培养杂技表演专业人才的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上海市马戏学校。
自此,将杂技人才的培养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中。30年间,学校前后共招收了18届学生,为全国各省市专业演出团体培养输送了数百名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这一成绩,在沪上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令人瞩目。
演出中,获得第八届蒙特卡洛“新一代”国际马戏比赛银奖的节目蹦绳《海燕》、2012年全国杂技比赛特别奖节目跳板蹬人《砺兵》等作品都一一上演。而《战上海》中连长江华与地下党员白兰这对革命恋人的一段浪漫绸吊《等那一天到来》,再度被搬上舞台。其中白兰的饰演者,正是马戏学校04届的优秀毕业生沈思思。演至中途,一群刚从上海商城剧场结束演出的校友,也赶来用精彩节目爬杆《时光》送上祝福。
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17届新疆班毕业生带来的节目抖杠《雪域雄鹰》。这是为贯彻国家文化援边、教育援边的战略方针背景下,学校自办校之初1990年开始,多次接受外省市院团和文化单位的委托培养的成果之一。近30年间,来自祖国边远地区的孩子们不仅在上海这座大城市收获技能,回乡服务,同样能够在国际舞台争金夺银。《雪域雄鹰》就在第六届蒙特卡洛“新一代”国际马戏节上一举摘得金奖。
新马戏理念下,打造为适应时代审美的高端人才
演出接近尾声,学校自编自创节目平衡车《追梦少年》,引发台下观众的一轮热议。尽管还处于小节目的阶段,但对于平衡车这一新生事物的使用还是让人眼前一亮。
30年来,杂技艺术不断发展,杂技艺术同样随着舞台演艺更新迭代。尤其是“新马戏”概念的提出,对于一系列新技术的引入,让杂技逐渐走向大型综合演艺的视野。在此背景下,马戏学校的老师也在人才培养和创新研发等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和艺术实践。据介绍,在节目编创过程中,不少老师已有意识将杂技与当代其他艺术表演形式进行了融合嫁接。而《追梦少年》正是这一创作观念下的实践成果。
俞亦纲告诉记者,眼下杂技领域的快速发展,令传统教育体系培养下的基础性人才已经不足以满足演出的需要。如何在既有的框架体系中,提升对于高端人才,尤其是创作、编导人才的培养,也成为杂技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因而,校企合作在近年也得到逐步深化。从早先的抽调节目参加上海杂技团演出,到《小龙飞天》派出教师、学生参与剧目创作,直至与上海杂技团共同制作出品大型杂技剧《战上海》获得成功。这一模式的逐渐成熟,为培养新复合型的杂技表演人才搭建了更加宽阔的演艺舞台。
作者:黄启哲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王彦
图:演出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