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运铁路票将于本周四开售,一年一度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即将开始。无论路途有多遥远,不管车程有多煎熬,也阻挡不了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脚步。昨天,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行的第十四届海上年俗风情展藏品、故事征集会上,来自铁道、公交轮渡、地铁系统的退休员工带着他们的珍藏,为人们娓娓道来那些与春节出行有关的故事。
春运的脚步与改革的车轮始终同频共振
“春运”一词最早出现于1980年的《人民日报》。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乡外出务工、求学,春运遂成为一个承载中国人独特情感与文化记忆的符号。斗转星移,数十年演进,“春运的脚步”与“改革的车轮”始终同频共振。从这个意义上说,春运不仅是年俗的一部分,亦是观察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窗口。
铁路运输多年来一直是长途春运的主力军。管晓明曾在铁路系统工作多年,他热爱收藏火车模型、各类票证、火车时刻表、徽标、列车员不同年代的帽子等与火车相关的各种物品,见证了中国铁路几十年的发展,也见证了春运的变迁。
和管晓明年龄相仿的很多人都还记得,上世纪70年代时坐的货运车,车厢里点着小油灯,听着火车“哐当哐当”的声音。管晓明说,那时从无锡到上海就要“哐当”15个小时,如今坐高铁只要半个小时就可以到了。他掰着手指数着之前春运的种种难:买票难、候车难、乘车难……曾几何时,人们裹着军大衣、拿着小板凳排队几天几夜只为了一张回家的票。曾几何时,车窗成为上下车的“出入口”,车厢内最拥挤的时候不仅厕所都站满了人,座位下面、行李架上也躺着人。随着交通运输的多样化发展和铁路自身的发展,这种情况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公交亦功不可没
“虽然公交汽车不会送你去远方故乡,但多年以来它都是家门口迎送你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是春节拜亲访友出行的重要代步工具。”曾在提篮桥电车二场从事计划调度工作的张建人说。他收藏了许多公交、轮渡票证及公汽、轮船模型,脑海中亦是满满的春运回忆。
他清楚地记得,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为了更好地配合火车、长途汽车站点接驳乘客,公司会派人定点驻扎在车站,了解需要乘坐公交的客流情况,然后反馈给公司以便安排所需的公交车和夜宵线。“过去,去浦东没有隧道,只能靠轮渡,接驳车的班次安排显得尤为重要。”张建人告诉记者,春节期间,在上海的人虽然会少一些,但公交仍保持着春运之前的频率,以保证市民的正常出行。为此,他还摸索出不少规律。比如,大年初一,龙华寺的香客多;初二、初三,乘车高峰在晚上7点左右,这时,走亲访友的人吃完晚饭,陆陆续续回家;年初四以后,人们爱带着孩子去逛上海动物园之类的地方。而今,去这些地方的公交已不再热门,因为人们的出行选择更加多元,多条轨交线路开通,私家车也越来越多,分散了客流。
每逢春节,在上海的人基本上要少一半,那执勤警察是否会减少?张建平给出的答案是否定。作为上海市公安局城市轨道和公交总队刚退下来的员工,他从警37年,只有七年是在家过年的。“人民大众开心的时候,绝对不能出事。”张建平说,“年”承载着中国人特殊的情感寄托。因此,春节期间,尽管公共交通乘客相对少,警力却比平时增加三分之一,以确保市民出行的安全。
据透露,第十四届海上年俗风情展将于明年1月11日揭幕,通过“年货,城市出行记忆”“热爱,新老上海人共庆新年”“春运,赴一场团圆之旅”和“旅游,过年的另一种形式”四大板块,呈现过年与“行”有关的传统年俗和时代风尚,进而梳理出其背后的文化脉络。
作者:李婷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王彦
图:主办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