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当代水墨人物创作的阐述逻辑与探讨空间”展览日前在上海八号桥艺术空间开幕。当代水墨陈列在这栋充满故事的“粮仓”中,艺术作品与历史氛围相得益彰,获得了不少观众的好评。
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葛玉君表示,在当下“水墨”自我身份认定中,一方面要担负起传承文化的历史责任,另一方面则不能脱离其生存的现实土壤,呈现出与当下艺术、文化、生活及个人价值的紧密关联性。“系列‘视墨湖’展览我们已经做到第五届,‘视墨湖’是‘水墨画’的上海方言,它代表以都市的视觉文化为基础、以图像为主的趋向,同时‘湖’又有一种包容性,适合上海的地域特征。”
他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直至当下的水墨发展:其一为徐蒋体系的延伸,强调以写实造型加笔墨语言为主的创作,以少数民族、边疆等题材为主;其二则是以山水、花鸟为主要创作对象的新文人画群体,更加强调对新潮美术的反拨与校正,新世纪以来表现为对水墨传统精神、笔墨语言的把握与反思;其三则是先锋水墨、实验水墨,从材质、语言到理念的探索更新,八十年代表现为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一种应对,逐步发展为对传统文化中神秘主义哲学观的注入与转化;其四则是观念水墨,拓展、转译水墨的文化属性,以装置艺术、参与艺术为特征,作为一种“当代艺术”形态的呈现;其五则是近些年出现的以工笔为主、辅以个体性感受,强调精致意味的绘画群体,可以说是当下青年艺术家个人体验、审美情趣、技术至上与市场追逐合力所推出的结果。
而葛玉君认为,更为“直观”、更为“近距离”的与社会现实发生“同频共振”关系的,在某种意义上则是以批评性视角表现当代消费文化、都市景观语境下的生存体验与生命状态的“当代水墨人物创作”,以及与此有关的或“在场”或“不在场”的文化景观(第六种)。这也是对“当代水墨人物创作”探讨的一个界定。
此次参展的艺术家都在中国当代水墨领域享有盛誉,而其共同的特点就是攻人物画。“山水花鸟人物,虽然人物放在最后,但人物最难画。画鬼神易,画人物难,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当代的人物更难画,不仅要反映这个时代社会发展变化,还肩负水墨画从传统艺术门类走向当代,艺术语言转换的探索。”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说。
艺术评论家徐明松表示,展览拓宽了当代水墨的文化视野,将水墨的探索延展到当代性的转换和文化寓意的发掘中,如何体现海派文化的特征,坚持本土文化立场的同时,在西方文化对话中容纳多元文化、寻找自身的文化支点,需要继续“在共识中寻找共振的力量。”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2月7日。
作者:吴钰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