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越剧院将持续推动越剧《宴祭》等作品进一步走向市场,谋求更广阔的舞台。
作为首届中国(上海)小剧场戏曲展演暨第五届“戏曲·呼吸”上海小剧场戏曲节的开幕作品,上海越剧院推出的越剧《宴祭》昨晚在长江剧场首演。该剧讲述了一个乱世之中的爱情悲剧,值得一提的是,在剧院“演员邀约制”推动下,主演作为演出策划全程参与台前幕后的创作,可以说,最终角色的舞台呈现体现出青年主创的集体思考。
《宴祭》由裘丹莉、王清、斯钰林、吴佳燕四位青年演员主演,故事以五代十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边陲小国,来自中原的公子雩指责众人罪孽,追求大义俘获了即将成婚的公主月的芳心,后者希望与之一起创造“天下太平尽圣贤”的世界。然而,面对与月出逃的机会,雩甘愿殉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最后,月在一曲《霓裳羽衣舞》中追随雩殉情而死。
套用影视剧的流行语,这算是一出“大女主”戏。在全剧表演上,《霓裳羽衣舞》的呈现成为重头戏,而戏剧冲突与情感线索也围绕月公主展开。而月公主的饰演者、80后演员裘丹莉,不仅是舞台上追光灯的焦点,也是幕后整个项目的推动者——《宴祭》的演出策划。从撰写项目策划书开始,到联系编剧创作,再到组建主创团队并投入创作,她作为项目发起人,参与了全程工作。这对演员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她说:“每一次剧本会议,每一稿剧本完成,我都参与其中。对于各方提出的修改意见,我一一整理成文字。而正是全程目睹这部戏由无到有,一步步建立文本结构的过程,对我在后续的人物呈现和舞台表现都有着很大的助益。”
令裘丹莉能够迈出“跨界”一步的,是上海越剧院近年推出的机制创新——演员邀约制。即充分发挥演员的积极主动性,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打造项目,使演员“活”起来。虽说是“创新”,但背后也有传统的依据、对戏曲创作规律的尊重。在上海越剧院院长梁弘钧看来,在梨园行,名角儿“挑班”历史已久,不少留存至今的作品都是为名家名角儿的唱腔表演特色量身定制,进而沉淀为流派经典。而越剧在上海能够形成流派纷呈、宗师大家频出的格局,也离不开以演员为中心组建剧团、筹备创作演出的模式。到了中生代演员这里,也曾有过为演员量身定制的作品,在充分发挥其表演优势的同时,也融入其对于传承创新的诸多思考。
不过,针对35岁以下的青年演员推出“演员邀约制”,恐怕对于戏曲院团还是第一次。也正因如此,机制推出之初,很多演员处于观望状态。正是另一部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参演作品《再生·缘》打开了局面。作为首部戏曲浸没式作品,院团在资金与班底上全力以赴,并积极推送到各大展演、艺术节平台。《再生·缘》先是借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首演并成功走出国门,与此同时借由上海小剧场戏曲节的平台进一步打开了本土市场,在长江剧场驻演。推出两年来,该剧在海内外多地演出30多场,这在小剧场作品中实属瞩目。此后,青年演员的创作演出热情被充分调动,《闺·秀》《典·墨》等剧目演出相继推出。青年演员在实现艺术探索和个人成长的同时,也为戏曲创新带来新鲜空气。在这些成功项目的带动下,去年末剧院迎来项目申报的“小高潮”,先后有六部作品希望在“演员邀约制”的扶持推动下最终落地,而《宴祭》正是其中之一。梁弘钧说:“《宴祭》的脱颖而出,离不开小剧场戏曲节专家组在前期的把关遴选——相比于作品的故事内容,我们更看重一批青年演员能够在该剧的创排中,实现个人突破,寻找更广阔的的表演可能性。”
借由小戏节这样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展演品牌首演亮相,《宴祭》将接受专家学者与观众的检验,如能得到良好反馈,上海越剧院将持续推动这些作品进一步走向市场,谋求更广阔的舞台。小戏节作为平台与院团机制创新所产生的良性互动由此显现——平台有了源源不断的内容输送;而院团则借力曝光度与影响力,进一步激发演员自主创作演出活力,从而推动传统戏曲发展创新不断涌现新生力量。
作者:黄启哲
编辑:姜方
摄影:叶辰亮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