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儿童剧《寻找声音的耳朵》导演张忱婷。”
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两个月,她走过33场讲座,和1万多个孩子一起即兴快乐玩戏。没有创作和表演,只有大孩子和小孩子的“交心”。即使已经“每天忙得没任何时间”,发现孩子没时间来看戏,她就自己上门去,和他们面对面聊天,一起探讨怎样才能“让戏剧改变生活”。
音响播放着剧中歌曲《听耳畔的风》,浦东新区第二中心小学的很多孩子都轻轻跟着哼唱起来。
音乐剧《寻找声音的耳朵》已经走过15年了。“那年暑假里,我和孩子们玩了100多个游戏。有个小女孩上课的时候,一直拿着一个空瓶子。我问她为什么,她告诉我学校和家庭那么多作业,还有钢琴、美术兴趣班、各种考级,压力太大,每件事情都无力反抗、都必须去做,她只能每天都对着瓶子吐槽,然后把瓶子里的水轰隆一下冲走,就像压力都被冲走了一样……孩子们当时听了觉得很好笑,回去也拿着空瓶子依样画葫芦……”
最终这个“瓶子”的故事,演变成了实验戏剧《寻找声音的耳朵》。2013年,它改编成电影,入围多个国际电影节,2017年又被正式搬上音乐剧舞台,明年将进行全国巡演,2021年有望登上百老汇。
“到了排练厅,很多老师会把剧本上的台词复述一下,告诉你舞团调度、到什么时候应该什么表情,在我们的剧团里从来没有剧本,玩着玩着就玩出了戏,到最后戏演完了再总结出剧本。”张忱婷说。
《复活吧!胡萝卜》《多杰》《大老鼠和小老虎》……20年来她玩出了30多部音乐剧。“很多孩子演着演着学习越来越好了,因为他们有了兴趣。”
张忱婷介绍,创造性戏剧就是即兴戏剧,是1925年美国戏剧教育家瓦德开创的,西方国家最常采用的初步阶段的戏剧教学形式。“拿着剧本孩子容易被禁锢住,交流不真实的、不自然。最准确、正常的状态就是平时聊天、没有剧本的状态,自由地释放身体,想象力和创造力全部打开了。”
她鼓励现场的孩子:“只要你在那个环境里,只要你足够松弛,你也可以作词作曲。”
孩子们即兴互动的台词,变成了《寻找声音的耳朵》中一首首生动活泼的歌曲:《我是电灯泡》《两只蟋蟀在打架》……“看过两场以上我们的音乐剧,都会发现演出是不一样的,孩子们无时不刻不在进行即兴的创作。”
走在一间间教室里,张忱婷教孩子们“演员的想象力”,唤醒孩子们的“身体记忆”,短短几分钟,很多孩子都沉浸到舞台氛围中,湿润了眼眶。
“被感动的时候,头皮发麻、鼻子一酸、眼眶湿润等反应,这就是真实的感受。无论是当演员还是观众,身体是不会欺骗你的,要用身体鉴定是不是好演员、好戏。”张忱婷说。“戏剧打开了他们掩饰在家长和老师目光之外真实的内心世界,眼泪、笑声、掌声...每一次我都被感染、被打动、被洗礼!被赋能!结束,孩子们团团围住我,问下一次,尔多什么时间再来?”
一定会再来。
“透明的心灵、会流眼泪的眼睛,这些记忆不能忘记。”
作者:吴钰
图片来源:尔多儿童剧团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