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读首诗再睡觉”“为你读诗”“诗歌是一束光”等一批诗歌公众号的走红,加上一些诗词类综艺节目的升温,诗歌朗诵赏析从“小圈子”里的创作逐步走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今天,我们为什么依然爱读诗?诗歌阅读潮流在当下有哪些新变化?
来自上海电视台的主播雷小雪、施琰、王幸、邢航,加入了2016年诞生的侧耳团队,四年来他们和同事在工作之余坚持做着同一件事——读诗,公号上有他们精选的中外诗作演绎。
诗歌是最精炼有力的语言创造,被称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而诗歌接受也要求读者具有一定素养。而一首“诗人的诗”能否成为“大众的诗”,既取决于诗人的写作水准是否经得起检验,作品能否经典化;也需考虑诗歌能否顺利被大众阅读,得到他们的认同、理解和传诵。
匆促、烦闷的快节奏生活需要诗意来调节,诗歌无限凝缩的文字和无限敞开的意境刚好发挥了以前所发挥不到的功能。之所以选择用读诗的方式重新探索自己的内心,王幸回忆说,大家刚刚开始的时候都有一点生疏,有点紧张,可后来竟然连相互之间那种嬉笑和插科打诨都变得非常默契。
遇见一首让自己心动的诗是什么感觉呢?在施琰眼中,就像在谈恋爱;对邢航而言,好像是照料喜爱的宠物;王幸说,诗是一条回家的路;在雷小雪心里,诗就是一面照出内心的镜子。在他们看来,人和诗和所有的万物都是相沟通的,一首诗可能让我们一见如故,又可能其中的一行字就能让我们看见自我,所以读诗的过程仿佛在寻找一种情感的共性。
回忆起读诗以来的故事,邢航分享了至今让他回味无穷的惊喜,有一次他要和另一位女搭档合作名为《我想和你一起生活》的诗,但他与那位搭档本身都是很逗的人,甚至每次见面都要“互怼”。可诗歌就是这样,总会在不经意间给你一场奇遇。当录音室的音乐一响,搭档的声音一出,邢航突然惊觉她的声音和平时熟悉的那个“损友”完全不同,甚至觉得好像如果能和她一起生活倒也不错。对他而言,读诗带来的最大的改变就是牵起姻缘,让他和喜爱文艺的太太有了更多共同话题。
或许,诗歌吟读的方式,我们的情感以浪漫的、柔软的、古典的方式在表达。而经过公众号的精心编辑,给读者带来的不仅有对文字的审美和情感的共鸣,还有视觉和听觉的立体享受。有别于单一的纸质浏览,自媒体语境下的读诗体验,重新打开了我们接触诗歌的多种感官,丰富了对诗歌的体认和想象,读者可从中获得全新的感官体验。
恰如复旦大学教授张新颖在《我想和你一起生活》序言中所写的:侧耳的诗选,不同于大多数诗选的特性,就清晰地显示出来。作品本身的选择不必多说,除了通常的选好诗的标准之外,他们还自然地加上了一般诗选忽略的一条:声音的检验。如果你是这本诗选的读者,除了习惯的“看”诗之外,也请听听他们读诗,听听这些声音的诠释;你也不妨自己读,读出声音来,听听自己的声音诠释。“让身体的反应,加入到对诗的感受和理解中来。他们的公号不热闹,也不孤独。我时常听他们的声音,有时会想,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事啊?我知道他们挑选作品要反反复复斟酌商量,录制过程近乎严苛,有时一首短短的诗要录好几遍。为什么读诗?当然可以列出一些理由,不过最深切的感受在读诗人自己那里;这本诗选的读者听过他们的声音,如果自己也成为读诗的人,就不需要别人来回答了。”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