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集热播谍战剧《惊蛰》今晚收官,该剧剧情跌宕、节奏紧凑,自开播以来受到不少观众的关注与好评,而该剧主角陈山——一位出身于上海街头的小混混、后因命运际遇,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双面间谍的离奇经历,也引发了人们对该角色人物原型的好奇。
据悉,《惊蛰》改编自小说家海飞的同名小说,讲述的是抗战时期无名英雄的故事,他们在“不可能时选择忠诚地恪尽责任”。1941年,陈山还是一个在街头浑浑噩噩的“包打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日本军官荒木惟,因为陈山长得太像已被击毙的国民党军统特工肖正国,于是他被荒木惟选定冒名顶替进入军统,阴差阳错地卷入了抗日战争的谍海漩涡中。
为救出被日本特务绑架的妹妹陈夏,陈山不得不与日本特务周旋。他在重庆和上海两座孤城之间疲于奔走,在战火纷乱的时代颠沛流离,但始终不忘自己是中国人。
在民族大义和家国情仇的本色影响下,陈山最终与一心抗日救亡的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联系。至此,陈山在剧中有了四个身份:街头小混混陈山,日本谍报机关眼线,国民党军统情报人员,中共地下工作者。
很多观众看了《谍战深海之惊蛰》之后都表示,陈山既在日本特务机关工作,又为军统搜集情报,同时还是我党地下工作者,集多重身份于一身,堪称传奇,这样的人物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其实,陈山的传奇经历并非完全杜撰,他的历史原型,或许就是我党的传奇特工袁殊。
在中国近现代情报斗争史上,袁殊是一位十分奇特的人物。他是真正的红色特工,却有着国民党、日伪、青红帮的多重身份。他在抗战前后,周旋于国民党、日本与汪伪之间,甚至扮演“汉奸”角色,为我党的情报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袁殊1911年出生于湖北,少年时随母到上海谋生,北伐战争时期加入国民党,1928年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学和日本大学攻读新闻学。期间,他接触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思想上完成了向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
▲北伐途中的袁殊,摄于1927年皖赣边境
1931年初,从日本回国的袁殊在上海创办《文艺新闻》(后成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旗下刊物),由此加入左联,担任“中华文化总同盟”常委。同年10月,经潘汉年介绍,袁殊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中央特科。
▲潘汉年(左)与袁殊(右)
1932年春,通过表兄贾伯涛的关系,袁殊见到国民党上海市社会局长、中统头子吴醒亚,打入了中统内部。后来袁殊又由吴醒亚介绍,成为新声通讯社的记者,从而可以出席南京政府的记者招待会,并在期间认识了日本驻沪领事馆的副领事岩井英一。岩井英一要求袁殊向日本提供情报,并开始每月付给袁殊200元的“交际费”。这样,在得到中共地下党负责人的批准之后,袁殊成了日本外务省的情报人员。此间,为了加强自身伪装并开拓情报来源,袁殊还于1937年4月加入了青红帮,成为可以和杜月笙、黄金荣平起平坐的“通”字辈师兄弟。
“七七事变”爆发后,由于曾经的日本留学经历,袁殊在杜月笙的推荐下得到戴笠的委任,获得了又一个秘密身份:军统上海区国际情报组少将组长。中共方面也安排袁殊充当“汉奸”,参与出面组织所谓的“兴亚建国同盟”,打入汪伪政府。于是,袁殊仗着和岩井英一的“交情”,公然打着“岩井公馆”的招牌,利用岩井英一的钱为党组织设立电台、提供活动经费,“岩井公馆”几乎成了中共的情报工作据点。
▲岩井公馆
后来,袁殊又在汪伪政府担任了一系列伪职,如清乡政治工作团团长、江苏省教育厅长等。在此期间,袁殊交给日本人的情报均为精心挑选、并无特别价值的信息,但他从日本人那里获得的情报却弥足珍贵,其中包括1939年英法企图牺牲中国对日妥协的远东慕尼黑活动、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战略动向的变化、日伪内部的人事更迭、苏南日军的兵力部署和清乡行动具体时间……
根据这些情报,党组织建立了通往根据地的秘密交通路线,救出大量被俘的我方人士,其中还包括袁殊亲自救出的鲁迅夫人许广平;掩护潘汉年、范长江、邹韬奋等人进入根据地。由于情报及时,栗裕部队成功跳出了日伪合围的“篱笆墙”……
▲袁殊1946年于淮阴华中局联络部
抗战胜利后,得知国民党将以汉奸罪名起诉袁殊,中共将其秘密转入根据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袁殊曾任中央军委联络部副处长、国务院情报总署亚洲司司长等职,负责做日美动向的调研工作。1987年,袁殊病逝于北京,葬于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转自“保密观”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卫中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