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31天,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于将在今晚在上海大剧院落下帷幕。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来自65个国家和国内27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的1万5千余名艺术工作者汇聚申城,举办各类活动350多项,线上线下共惠及560多万人次观众。
就让我们通过一系列数字回顾本届艺术节的精彩历程吧:
出票率100%
舞台演出共献演42台中外剧目,平均出票率和上座率近九成,出票率达到100%的剧(节)目15部。举办各类艺术展览12项。
百余台“艺术天空”惠民
本届艺术节“艺术天空”系列演出覆盖全市16个区的3个户外和近30个室内场地,共献演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10个省区市及港台地区的48台111场精彩节目。
百余台“扶青计划”培养新人
旨在培育新人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进入第八个年头,共委约7位青年艺术家推出了6部委约原创作品。“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共带来107场委约、邀约作品演出,48项大师讲座、工作坊、展览等活动。
267位大、中学生评出“青评果”
艺术教育深入学校、社区、剧场,共举办35项93场系列活动。“艺术进校园”活动走进了上海市31个校园,带去了36台精彩节目;第二季“慧画无限”活动首次由著名艺术家领衔的四大战队,在上海的四处城市地标开展美术创作活动;第三期学生观剧团,共有267名大、中学生全程参与,发布的“青评果”指数,将以当代年轻人的视角探讨艺术作品。
510个意向在交易会达成
本届交易会共有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会,参会机构450余家,代表人数近千人。推介演出总数26台,创投项目14项;交易双方以多种形式达成共计510个意向。同时,举办了1个主旨论坛、11个系列论坛、10场专业研讨会。
四个分会场辐射全国多地
香港文化周、无锡、宁波、合肥、内蒙古分会场,以及上海魔术节等一系列“节中节”活动的成功举办,惠及了长三角等地区人民群众,满足了更多观众的精神需求。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之际,举办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对于上海这座城市与人民意义非凡。秉承“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的办节宗旨,通过“五大平台”和“两大机制”的专业打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在内容策划和运营服务中体现文旅融合新发展,夯实上海文化“码头”“源头”建设,为加速建设“演艺大世界”、全面提升“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亚洲演艺之都”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做出积极贡献。
“红色三部曲”闪耀艺术节舞台,回望红色初心成为重要主题
这个秋天,全国各地献礼新中国70华诞的精品力作汇聚于申城舞台,回望红色初心是成为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红色三部曲”。开幕当天,上海杂技团与上海市马戏学校联合创作红色主题杂技剧《战上海》被观众誉为最“燃”杂技剧,将青春和热血汇成的英雄主义赞歌深植在观众心中,用杂技艺术传递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委约作品——上海沪剧院沪剧《一号机密》,围绕地下党员默默守护党的机密文件展开,上海沪剧院青年骨干表演新突破,为红色舞台作品中的革命者行列增添新形象。连同艺术节期间继续上演的上海歌舞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共同组成“红色三部曲”映红申城舞台。
此外,委约作品——龚天鹏:第十一交响曲《潮》,作品59,以潮为核心意象,象征时代变革,作品中融合的“上海特色”与“家国情怀”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位听众。上海音乐学院交响诗《英雄颂》将红色音乐文化、海派音乐文化和江南音乐文化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用交响音乐的方式讲述上海这座英雄之城的革命历史。
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创话剧《三湾,那一夜》表现建党建军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三湾改编”,生动展现毛泽东同志在风云激荡中熔铸人民军队之魂的政治远见和艰难历程。山东歌舞剧院民族歌剧《沂蒙山》依据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的真实历史创作而成,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役为创作素材,反映牺牲小我、军民一心、团结抗战精神。
为了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艺术成果,《红旗漫卷:长三角地区美术馆馆藏及推介主题美术作品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时代风采——上海现实题材美术作品展》、《壮丽七十年 情牵海内外——“亦师亦友”第九届海上画家联展》等展览,通过丰富多彩的绘画、工艺品、器物等形式展现神州大地的缤纷多彩。
贵妃“新妆”程派“锁麟囊”青衣双星闪烁,彰显文化自信
艺术节努力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更多以国际语言讲述的“中国故事”,通过艺术节平台与朋友圈走向世界。上海京剧院新版京剧《大唐贵妃》与艺术节再续前缘,史依弘、李军、安平、奚中路等海上京剧名家荟萃出演,在传承中求索创新,以新的语言和方式吸引现代观众走进剧场。著名程派青衣张火丁与她的学生献演了她的拿手好戏《锁麟囊》等,一票难求的火爆背后,传递着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匠心。北京京剧院优秀青年老旦演员侯宇的“老戏”《杨门女将》得到了沪上观众的认可,许多年轻观众被京剧特有的美学表达所吸引,纷纷表示 “走近了京剧的原貌,不虚此行”。
将民族传统与现代艺术语言融合创作也是今年 “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6部委约作品的共同特点。舞蹈剧场《易》以古典舞融合现代舞蹈理念的方式,“舞”出了《易经》“天人合一、大道至简”的思想与意境;现代舞《冷感人》,用肢体表现探索人与世界互动交流的主题;话剧《双城记》描绘了在看似荒诞的情境中,现代男女的情感碰撞,幽默却也辛酸;寓言剧《捉影》采用戏曲中唱念做打的程式编排,以戏曲、皮影戏等传统手法演绎荒诞剧情;新媒体表演《分身?源启》将神话幻化成半虚半实的世界,描摹出一部舞台上的《山海经》;超媒体音乐会《彼岸》将钢琴、新媒体与电子音乐融合共奏,《际空之响》进行了首演。音乐会最后,当钢琴自动“演绎”一段贝多芬作品后,钢琴家以《际空之响》的一个和弦作为结尾,寓意“古老与当代”的对话,意义深远。
值得一提的是《行进中的画展——张园项目》首次采用动态的进行时的呈现方式,把现场写生与情景戏剧、经典建筑相结合,再现了“海上第一名园”张园的鼎盛时期的面貌;将传统与现代、过去和未来相结合,为打造海派特色的“文旅融合”品牌的内容创新与品牌创新提供了新的借鉴。
荟萃全球资源,稳步迈进亚洲演艺之都
艺术节着力做大文化“码头”、做强文化“源头”。艺术节闭幕演出安德鲁·曼兹、黄蒙拉与北德广播爱乐乐团音乐会促成中外音乐家的强强联手,以致敬经典的方式面向未来。
首次集结全院最全阵容来华的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受到了艺术节观众的热情欢迎。《假扮园丁的姑娘》与《魔笛》两部亚洲首演作品在上音歌剧院获得了良好的演出效果,旋律优美、可听性强的两部莫扎特歌剧让众多观众开始走进歌剧、关注歌剧。而在国内首次实现的“同一舞台,两个剧目,交替演出”的演出方式也让观众对上海文化的发展充满信心。
荷兰国家芭蕾舞团全明星之夜汉斯·范·曼伦作品集《大师颂》等代表欧洲现代舞的最新成果和顶尖水平带到申城。世界级男高音何塞?库拉音乐会《今夜无人入眠》,传奇歌剧天后芮内?弗莱明唱响舒伯特、托斯蒂、德克雷申佐等经典艺术歌曲,德国班贝格交响乐团音乐会等都给观众留下难忘的观演记忆。
“常办常新”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着力打造国际演艺界趋之若鹜的“上海文化”名片,精心策划、守正创新,集合推出一大批高站位、广视角、多样态的舞台演出与活动,与“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精神相呼应,从内容到形式,为打造“上海文化品牌”夯实了基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初心未改、使命在肩,继续以旗帜引领方向,提炼艺术语言、融汇时代风格、传递中国声音、描绘精神图谱,全力打造一个展示和传播文明之美的交流互鉴平台,为上海建设“亚洲演艺之都”,不断创造发展新奇迹贡献力量。
作者:黄启哲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卫中
图:叶辰亮,演出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