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虹桥艺术中心举办无伴奏合唱音乐会,是需要一定勇气的。因为具有影院功能的剧场吸音较为严重,对无伴奏合唱中较为严肃、强调声音的统一和声线对空间感塑造的曲目而言,颇具挑战性。但是,年轻的拉脱维亚广播合唱团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展示了他们超群的实力和鲜明的特色。
也许因为合唱团对吸音声效还不太适应,开场曲《不朽的巴赫》没有发挥出曲目抒情性的优势,不过好在其后渐入佳境。从第二首曲子开始,他们展现了极强的用声音形态塑造空间感的能力。
绝大多数时间里,男低音声部能够一以贯之、恰如其分地稳稳托住整个氛围。在节拍相对自由,需要适当即兴发挥的对唱应和的时候,男高和女中能够衔接得非常自如,即使是在演唱双方切换得非常快,而旋律又处于长渐强/弱或者长渐快/慢的情况下。上半场第二首《亚麻地》,下半场第一首 《第一滴眼泪》和第四首 《嗯,嗯》,人声模拟类似原野上或群山中或湖面上回响的方式新颖而动人,尤其是《第一滴眼泪》中,一开始不同的独唱者重复同一唱句,模拟回声,由女高到女中到男高,而最后“回声”扩大范围,散落在乐团四处,好像行进到更为开阔的地带。整体对声音强弱变化的把控力强,比如《嗯,嗯》中女声用“啦啦啦啦啦啦”制造空间感,竟然给人在宇宙中穿梭翱翔,靠近又远离一颗又一颗不同的行星、恒星、见到各种瑰丽奇绝的景象的效果。
在选曲和演绎方面,这支合唱团绝对是勇气可嘉而野心十足。合唱团的音乐观念十分开放多元,演绎完全不拘泥于古今或地域。不说经典的无伴奏合唱曲目声部之复杂、演绎技巧之全面,他们还尝试了原始丛林部落风格的最“野性”“无拘无束”的歌唱——既像是唱,又像是呐喊(《新片》),甚至加入了蒙古族的呼麦等特色唱法(《第一滴眼泪》)。下半场演绎方式更加大胆现代,我听到了一种将噪音转化为乐音、万物皆可入乐的尝试,一种生活即艺术的美学观(《大篷车》)。除此以外,还加入了诸多独具特色的伴奏乐器,有些像三角铁或者铃鼓,制造出奇特的音响效果,比如原始森林的野性十足,或者泪水滴落湖面清澈而清脆的回响,与人声相得益彰。尽管彼此语言不相通,曲目对听众而言十分陌生,合唱团还是通过严肃与轻松、传统与现代曲目的和谐搭配以及与观众积极的情感互动,让听众产生了共鸣,带来了极其愉悦的感官体验。
感谢拉脱维亚广播合唱团带来这次诚意满满、分量十足的演绎,让上海乐迷见到了世界一流合唱团不断探索、超越自我的热忱、优秀和努力。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学生)
图片由艺术节主办方提供
作者:杨欣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