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上图:上海歌舞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右下图:史依弘主演的京剧《昭君出塞》剧照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全国文艺界和文化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指引,指明了未来的发展路径。
今天,本报推出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特别报道,对五周年来文艺界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取得的成绩进行回顾和学界解读,更是进一步认真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领会讲话精神,书写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新篇章。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贯穿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一条主线。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思想上为文艺工作者标定了价值航向。五年来,上海的文艺工作者始终以此为基本遵循,创作了一部部优秀的文艺作品。无论是电影《我不是药神》《攀登者》,还是电视剧《大江大河》《小欢喜》,抑或是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杂技剧《战上海》,都在努力实现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弘扬中国精神,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重要使命。中国精神从哪里来?总书记在讲话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传承中华文化,关键在于“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总书记所做出的这一重要论断,从方法上为新时代的文艺创作提供了路径和指南。遵循着这一路径和指南,五年来,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们持续不断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传承发扬,扎扎实实把上海文艺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一批以最新技术拍摄而成的3D戏曲电影,到梳理中华文明起源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无一不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其在社会上获得的良好反响充分证明,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这片辽阔土地上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一切,都等待着文艺工作者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去关注,去书写。进一步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内化为自身要求,落实为自觉行动,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我们,使命在肩!
作者:邵岭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