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上海沪剧院大型原创剧目《敦煌女儿》在东方艺术中心再度唱响。对于茅善玉和沪剧同仁来说,这一次演出既不是首演,也不为比赛,更并非为开拓市场,可意义却不亚于前三者——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上海沪剧院同仁希望一张成绩单回应五年前的郑重承诺。
2014年10月15日,习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茅善玉是亲历者。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责任与担当深深震动着她。在会上,她向总书记汇报了再度创排《敦煌女儿》的决心。
五年间,她带领上海沪剧院全体同仁砥砺奋进,先后拿出《邓世昌》《回望》《一号机密》等多部原创新作之余,更是向《敦煌女儿》发起朝向精品力作的二次冲顶。
全新打造的《敦煌女儿》首演一年间,其不仅入选国家舞台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也深入西北兰州、敦煌、西安三地巡演,进一步拓展沪剧在全国的传播影响力。
而下个月的15日,该剧将登上北京大学百周年讲堂,12月受武汉大学邀请,该剧又将在武汉亮相。明年,该剧计划被拍成8K全景声沪剧电影,走上大银幕。
也正是这一年间,樊锦诗获得“改革先锋”,并作为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获得“国家荣誉称号”表彰。一张成绩单,更是对“樊奶奶”为代表的几代文物保护着的郑重回应。
“因为有习总书记的肯定和鼓励,所以我们朝前走的动力无比坚强。今天演出敦煌女儿更加感觉这是向党向祖国表达我们心声,表达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光荣与梦想!”茅善玉动情地说,“我们都是追梦人,在追梦的过程中,要感谢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大力扶持,各位观众对沪剧艺术的重视和支持。所以今天《敦煌女儿》的演出是一次对习总书记五年前讲话的汇报,更是向支持喜爱沪剧的观众的一次汇报。这些年来,我们朝着习总书记提出的指示要求,抒写时代、讴歌人民,我们在努力拼搏前进,我们力争把文艺作品向高峰之作攀登。”
而此前西北巡演之行,得以亲历莫高窟感受洞窟灿烂的塑像、壁画艺术,祭扫三危山上守望敦煌的几代文物保护者。都给今晚演出的演职人员,带来新的感悟。第259窟禅定佛陀犹如“蒙娜丽莎般的微笑”,不再只是舞台多媒体投影幕布上的静态影像,而是随着微弱的手电光点移动,嘴角逐渐上扬的“奇迹”。樊锦诗到敦煌第一夜住在了王道士发现藏经洞旁的破庙,不再只是舞台上一桌二椅的虚拟化呈现,更是对樊锦诗睡土炕、喝雨水的艰苦生活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正如,樊锦诗获得国家荣誉称号时所说,奖项不是颁给她个人的,她是代表全国文物工作者、代表敦煌研究院几代人领奖。《敦煌女儿》写就的,是在常书鸿、段文杰等老一辈敦煌人在大漠戈壁极端艰苦条件下筚路蓝缕开创的道路上,樊锦诗带领着新一代敦煌人继往开来——莫高窟是值得奉献一生的高尚的事业,是必然要奉献一生的艰苦的事业,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奉献的永恒的事业。
据悉,在西北、北京、武汉的演出订单之外,一系列演艺衍生产品也将陆续推出。除了计划在明年走上银幕之外,甘肃媒体找到沪剧院,希望舞台演出的原班人马打造一部普通话版的广播剧《敦煌女儿》。而沪上也有机构邀请沪剧院将《敦煌女儿》做成文旅结合的常驻演出,通过打造敦煌莫高窟的实景,让游客感受敦煌文化与沪剧文化的交融之美。
作者:黄启哲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柳青
摄影:沈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