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里的中国史,是近万年来一直延续着的、不曾中断的历史。这代表着在21世纪初年,国学知识全面更新换代之后,对“文化大传统”的新发现与再认识。其认知结果,便是所谓“全景中国观”的命题之提出。以往的国学,主要靠文字记载的书本知识去认识我们的中国。相对而言,《玉石里的中国》文献里的中国,只能呈现出一种较为片面的认识和较为短浅的历史视野。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不是有三千多年吗?
怎么能说依靠文字记录所认识的中国是片面的和目光短浅的呢?
因为汉字所能记录下的中国史,仅有三千多年而已,文学人类学一派将这样的文字书写的历史,视为“文化小传统”的旧国史。按照旧国史的通行说法,是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率先开创大一统的中国,从那时到今日仅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已。我们说,这是文化小传统之中的“断代的”更小传统。如今的大传统新知识观有一个空前的提法是:“玉文化先统一中国”,其时间要比秦帝国的诞生至少早两千年。
本书希望通过玉文化的发生发展脉络,呈现出一部重新构思的“极简中国史”。它有近万年的时间跨度,能够覆盖当今国土的960万平方公里。除了时空方面的数据以外,还有一组古老的“大数据”,对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重新认知,具有引领性的意义。
其一,为什么许慎为汉字编撰的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里会有124个从“玉”旁的汉字?对照一下香港学者饶宗颐的一种说法:整个印欧语系文字的词汇中,就没有和中国人说的“玉”相当的词语。
其二,为什么《山海经》所述天下河山全貌,一共具体记载有400座山的物产,其中有玉石出处者多达近200处,几乎占据普天之下全景山河数量的一半?
其三,打开中国文学最早的经典《诗经》和《楚辞》,不是“琼瑶”就是“昆仑”“瑶台”“玉英”之类语词,简直是充满着玉石的奇光异彩和琳琅之声。这又是为什么?
其四,到了曹雪芹构思《石头记》之际,一开篇的起笔,就写到大荒山下一块石头。再从石头写到人,让男女主人公都以玉为名,还有妙玉、红玉、蒋玉菡……再加上从玉字旁的贾瑞、贾琏、贾珍等一大批编码的名称。这里表现出经典性的中国小说写法套路。至于含玉而生的贾宝玉之降生叙事,表明了男主人公得名的奥秘。
显而易见,在以汉字为标志性媒介的文化小传统中的所有执笔的作者,从汉字的第一部字典书《说文解字》的编著者许慎,到《山海经》的不知名的执笔人,再到《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他们都在暗地里被文化大传统的圣物原型所支配。潜含在玉石这种物质中的精神、信仰和观念,是他们写作和编码的原型与基础,这也是本书最需要突出揭示的方面。
不光是写作者被这一套编码原理默默地支配着,就连权倾天下的华夏最高统治者,也都受到玉文化神圣价值观的关键性支配作用。此中奥秘,只要看看秦始皇选择什么物质材料作为统一国家的权力象征物——传国玉玺,就一下子明白了大半。
在秦王横扫六合的那个年代,金银铜铁等所有贵金属都已经陆续登场,冶炼、铸造、金银加工技术等,都已经具备实用性。但嬴政为什么偏偏放弃所有的其他贵重材料,唯独取用一件玉石,来打造天下权力象征物,其取舍的奥秘或诀窍何在呢?
最高统治者秦始皇,专门授命丞相李斯,在传国玉玺上用小篆字体镌刻出八个汉字。真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对这八个字的解释:玉在万物中的特殊性,首先是其特殊的联想空间——玉最能够代表天和神,因此能够代表天命。能够代表天命的东西,一定是享有永恒生命力的。人和人所建立的政权都是有生有死的,天神是不死的。只有和天神的特殊恩赐或恩准,人间的政权和人体的寿命才有可能延长,乃至永生不死。
秦始皇求长生的故事,古往今来尽人皆知。秦始皇为秦帝国求长生的全部希冀,都体现在他私人订制的这一件传国玉玺上了。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枚破天荒的传国玉玺,并不能保佑秦国长命,完全无法兑现“既寿永昌”的愿望。但是,嬴政所开创的国家权力象征符号采用玉玺的这个先例,居然能够历经后世的各个朝代而保持不变,一直延续到1911年清朝覆灭:被革命者赶出紫禁城的末代皇帝溥仪所交出来的国家权力符号,还是传国玉玺!
秦帝国之后,迎来较为长命的汉王朝,其国家命脉的象征物,依然是传国玉玺,更有甚者,还让刘氏家族的所有王者,私人订制地享有最为奇特的追求永生的奢侈品待遇:金缕玉衣。
这种举世罕见的圣物,乃是本书中将要展开解说的文化奇观之首。随后还有相关的玉文化奇观,穿插在各章节之中,全面展现玉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基因的重要作用,将目前我国大中小学教育中都没有纳入的华夏文明核心内容,重新补充到我们的知识和视野之中。
简言之,本书主旨是用玉文化解说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先通过考察玉文化的生发路线,带着读者领略和读懂中国文化的博大与精深,解说国土博大的所以然和历史精深的万年深度新线索,再选择玉文化所构成的中国文化奇观,彰显这个古老文明的独特风貌和独家信仰的文化底蕴。希望《玉石里的中国》能够与时俱进地更新读者的中国观和历史观,对深度阐释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发挥出自觉引导和有效辅助的作用。
<<<<相关链接
“九说中国系列丛书”作者的话
九个汉字里的中国
郭永秉:“要在几万个汉字中间,选择九个字来进行说解,阐发这九个汉字中间所反映出来的中国,是很费斟酌、不能讨巧的。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因为汉字重要。中国的一些根本性的思想、理念、原则,可以从汉字及汉字所记录的先秦文献中窥见源头。中国历史上有些与生俱来的、基因性质的东西,也许是值得探求的。本书从‘文字’入手,只算是一个尝试,是否有当,当然有待读者指教。”
节日里的中国
仲富兰:“节日里的中国充满了文化气息。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精华之一,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
玉石里的中国
叶舒宪:“这部小书《玉石里的中国》分为九章,旨在通过对玉石这一贯穿华夏文明历史的物质符号的解说梳理,凸显中华文明在时空尺度上的幅员辽阔与悠久绵延,结合考古新发现的生动案例,应用物质文化研究的新成果,与时俱进地更新我们对中国的整体性认知,尽力向读者呈现‘以往所未知的中国故事’。若用一个字概括本书内容,那就是一个‘国’字: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设想的‘国’,是四方的城墙守护着一种物质:玉。”
发明里的中国
江晓原:“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品质,中华帝国的力量,除了财富、文化、忠诚、信念等等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技术。从中国古代的技术成就出发,尝试思考这些技术成就背后的理论支撑是什么,就不失为一个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本书通过论述九项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要的技术成就,或者说九项发明,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非常强大的创新基因。”
寓言里的中国
夏德元:“‘寓言是作者另有寄托的故事。’中国古代寓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散见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之中。中国寓言多以人事为主角。这是因为在寓言兴盛时期的中国哲人们,已经形成了有别于古希腊哲人关注思考人与物的关系、印度哲人专注人与神的关系的思想主题——人与人的关系。这样的思想传统肯定不是在短时间内突然出现,而是经过了远远超过文字可考历史的漫长的积淀过程。”
民间传说里的中国
段怀清:“在汉语文学史上,口传文学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浩荡江河,它足以与人们所熟悉、所熟读并精研的文人文学或精英文学或高雅文学并峙而立。从这条文学长河中,我们可以读出并感受到劳动人民、民间社会、世俗生活以及日常现实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能够不乏温馨地体验感受到来自于这一文学长河的对于人性、人际关系以及社会、世界、宇宙充满浪漫与好奇的想象。”
九首古诗里的中国
胡晓明:“这本《九首古诗里的中国》,始于先秦时代的《诗经?君子于役》,终于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两千多年的诗史,只以九首诗来加以表达,分明不免挂漏之讥。然而坊间的中国诗歌选、中国诗史之类的读物,实在是太多了,要想对中国诗作系统深入全面的了解,不是这本书的任务。本书的特色正在于,以诗史上最精粹、最重要的作品,同时也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道的作品,来表达数千年来中国诗里头的文化精神。”
道观可道的中国
张晓红:“在道教的洞天福地中,等级越高的,越是虚无缥缈,等级低的,与人世间的关系也就密切一点,大多能落实在具体的地域。这大体上也反映了道教中人与神之间的等级关系。道教作为中国原生的宗教形态,尽管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充分汲取其他宗教,尤其是佛教的理论与概念,但毕竟它是生发于中国文化之中。就在道教修真悟性、追求长生成仙的宗教表象下,隐约透露出中国文化的一些特质。”
寺院映现的中国
张伟然:“进入21世纪,佛教地理的研究视角出现一个重要转换,那就是抛开佛教内部的视角,而从外部如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的视角看。宋元以后,佛教与中国人、与中国这片土地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停滞,它对于中国社会一直在起作用。既然如此,这一时段的佛教地理同样值得研究。而且,这一时段对于了解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如何从古代一步步走到近现代,具有更为直接的意义。”
作者: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