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小时看一部戏,是什么滋味?
8月30日、9月1日,根据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同名长篇小说改编、时长达八小时的俄罗斯话剧《静静的顿河》将于上汽·上海文化广场连演两场。“超级时长”非但没有吓退上海观众,反而掀起了火热的观剧潮,首日开票就卖出了1500张,第二场更是因为白天演出的“时间优势”,演出票迅速被抢购一空。
原因无它:剧目品质本身是最靠谱的营销。
今年4月及8月中旬,这部由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斯特卡雅剧院带来的现实主义大作,已在哈尔滨和北京先后上演,获得业内外一致“点赞”。不少专业人士表示,观剧全程都没有疲倦感,导演格里高利·科兹洛夫将这部文学史诗成功转化为戏剧史诗。之所以称之为“史诗”,因为其中既有宏大、壮阔、令人不得不肃然面对的历史,又有质感、接地气、引人为之动容的关于“人”的诗歌。
突出展现了以俄罗斯表演艺术传统为基础的新建树和新追求
在俄罗斯当代剧团中,马斯特卡雅剧院以对斯坦尼表演体系的继承和发展见长。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著名话剧导演王晓鹰认为,如果说里玛斯·图米纳斯执导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代表了当代俄罗斯导演艺术,《静静的顿河》就代表了当代俄罗斯表演艺术:“他们有太多不拘的想象,太多景随人移乃至景随情移的诗化创造,有太多在他们的前辈开创的斯氏表演体系传统之上的新建树和新追求。”
记者了解到,此次担纲八小时大戏的演员年龄在28至34岁之间,都是导演格里高利·科兹洛夫的学生,从进校开始,日复一日地在经典文本中浇灌自己的力量。剧中饰演格里高利·梅列霍夫的安东·莫莫特告诉记者说,《静静的顿河》是他走进表演的第一个作品,舞台上的八小时根本不算什么,因为平时的训练体量远远超越这个数字。
“演员也是战士,也要有钢铁般的意志。”阿克西尼亚·阿斯塔霍娃的饰演者索菲亚·卡拉布琳娜说,从他们被录取的第一课开始,老师兼导演格里高利的要求就很严格。格里高利认为,当演员走上舞台的一刹那,就要立刻融入场景之中。“如果看到我们排练场上很乱,老师就永远不会让我们开始演出。”
2013年,格里高利和学生们排演的《静静的顿河》在马斯特卡雅剧院的大舞台进行了首演。八小时的史诗,首先成为了圣彼得堡戏剧界的大事件,然后风靡了整个俄罗斯。凭借对文本的精准理解和把握,他们成功塑造出一个个饱满动人的人物。厚重的历史和沧桑的命运,在年轻躯体的演绎下,折射出一种坚韧又脆弱的美感。
当演员在舞台上不停地跑动、钻跃、攀爬,把台口两个马槽任意演成马车、演成长桌、演成婚床;当他们把一堂固定布景任意演成各人各家、室内室外、家乡远方、战壕刑场、生死两界时,顿河不是“静静”的。
与此同时,贯穿始终的数首哥萨克民歌,连同富有特色的舞蹈、游戏(顶木)、武术(舞刀),让《静静的顿河》充满俄罗斯风情。著名演员濮存昕从中看到了民族元素在戏剧传承中的珍贵:“该剧在民族化这一点上非常成功,我们本土话剧有时更多依附于情节,但他们只要能唱的就一定去唱,有很多浪漫的情绪性的东西,能量非常大。”
八小时中三次中场休息,从餐饮到毛毯靠垫充电宝都备好了
对上海观众来说,这将是一次独特的观剧体验。尽管此前已经有过同样八小时时长的赖声川话剧《如梦之梦》,以及在三天里分四幕演完、总时长达到16小时的音乐会版《尼伯龙根的指环》,然而对《静静的顿河》这样一部史诗式的作品,八小时的极致体验,究竟能表达到什么程度,观众都拭目以待。
而对剧院来说,也是一次独特的剧目引进和运营方式。今年4月,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受邀前往哈尔滨大剧院一睹这部“大作”:“八小时我是目不转睛地在看,八小时后我更坚定了要把这部作品拿到文化广场演出的心愿。”
为了迎接《静静的顿河》,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拆掉了两排座位,最前排的观众将能得到“沿河而座”的独特体验。演员们会在这条“小河”里洗衣服、嬉戏、跳舞……或许溅起的水花会扑到你的衣脚,一秒就在剧场中感受到神奇的时空跨越。
超长演出也考验着剧场的服务水平,尤其是如何解决观众的交通和用餐问题,都必须事先做好准备。《静静的顿河》每场演出八小时,共四幕,期间有三次中场休息,一次45分钟,两次20分钟。首场周五的演出为了照顾上班族的时间,从18时开始,到凌晨2时结束。周日的演出从14时开始,22时结束。
其中,45分钟的休息时间是为就餐准备的。剧院将为观众提供最具有代表性的俄式餐点和“格瓦斯”饮品,让观众多维度地感受剧中人物的生活滋味。而在看戏“装备”方面,除了常见的毛毯、靠垫,剧院还为观众准备了望远镜、漱口水、移动充电宝等等,可谓是将观众“武装到了牙齿”。
考虑到首场演出将持续到次日凌晨2点才结束,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特意与出租车企业合作,已为有用车需求的观众预订了200辆以上的出租车。而对于跨城追剧和希望在市中心住宿的观众,也提供了“凭演出实体票根”享受周边酒店优惠房价的服务,保证观众看剧“高高兴兴来,平平安安回”。
作者:童薇菁
制作:童薇菁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