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是19世纪英国一位多才多艺的园艺学家。他于1803年生于伦敦北面不远处贝德福德郡的一个农场主家庭,受父亲影响,从小就学习园艺,20岁时到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的奇斯威克花园工作。刚到那里不久,奇斯威克花园旁边的奇斯威克庄园主人威廉·卡文迪什(William Cavendish,是德文郡公爵六世)就注意到他的才华和热情,对他大为赏识,聘为卡文迪什家族在英格兰中部德比郡所拥有的查茨沃斯庄园的首席园艺师。帕克斯顿在这个职位上共工作35年,直到1858年德文郡公爵六世去世之后才退休。他本人在1865年去世之后,便与卡文迪什家族的大多数成员一起葬在查茨沃斯庄园。
帕克斯顿不仅是优秀的园艺师,而且是出色的建筑师和画家。事实上,今天帕克斯顿作为建筑师的名气可能比园艺师还大。他到查茨沃斯庄园之后,先后在庄园中营建了不少标志性建筑。首先是1832年为热带的棕榈科植物营建的玻璃小温室,在玻璃温室的营建技巧上颇有创新,可以最大程度地获取阳光。之后,帕克斯顿从1836年又开始营建更大的“大保护温室”,历时6年建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温室。遗憾的是,这个温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荒废,并在战后被拆除。
后来,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在1846年获得了王莲种子,但始终无法让植株开花。邱园在1849年把一株幼苗交给帕克斯顿,在帕克斯顿的指导下,这株王莲在查茨沃斯成功地开出了花朵。随着王莲越长越大,帕克斯顿又专为它建造了一座王莲温室。
当然,帕克斯顿最负盛名的建筑还是1851年为英国世界博览会设计的大型玻璃建筑——水晶宫。当时,博览会主办方虽然已经收到了许多设计方案,但都不满意。在时间越来越紧迫的情况下,帕克斯顿匆匆出马,用几天时间就设计出一个方案。事实证明,帕克斯顿的设计相当新颖实用;水晶宫的建造仅用了8个月时间和较少的花销,不仅圆满完成了举办世界博览会的任务,而且在会后还能较为方便地拆除,并按主办方原计划在伦敦郊区重建。同样遗憾的是,重建的水晶宫在1936年毁于一场大火。
作为画家,帕克斯顿为他创办的多种园艺期刊绘制了许多精美的植物画。如今,这些进入公版领域的绘画已成为宝贵的博物学艺术宝藏。帕克斯顿与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的约翰·林德利过从甚密,两人不仅一起办刊,还一起出版了三卷本的《帕克斯顿花园》(Paxton’s Flower Garden, 1853),在书中发表了一些新属和新种,如豹叶百合属(Drimiopsis)和紫红巴丽兰(Laeliapurpurata,现名Cattleyapurpurata)等。早在1838年时,作为著名兰科专家的林德利还用帕克斯顿的姓氏命名了兰花的一个属——Paxtonia(现在处理为苞舌兰属Spathoglottis的异名)。
毫无疑问,18–19世纪是博物学在西方的黄金时期,这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生物学和地理学在这两个世纪中尚未进入以实验和数理建模为主导的阶段,主要仍以博物学研究方法为主,即对自然事物和现象加以描述和分类。当西方上流社会以掌握科学知识以荣时,他们所能接触到的科学知识中自然有相当比重是博物学知识。第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石油和电气能源得到广泛应用之前,西方人的休闲活动是较为有限的,既不能开车外出旅行,又不能听留声机和广播,或是看电影或电视;相对来说,从事与博物学相关的活动,如收集标本、种植花卉等就成了当时西方较为常见的消遣。
因此,19世纪西方的博物学热潮,无论对科学界还是公众来说,都具有主流性,这保证了大量人力物力可以主动投入相关领域,博物学的各个方面都能均衡、全面发展。一方面,有不少人积极从事博物学“外业”,或者到世界各地收集动植物标本和活体,或者从事园艺工作。比如达尔文本人就曾在年轻过随“小猎犬”号环游世界,获取了大量第一手野外考察经验,对他后来提出自然选择理论来说不可或缺。又如有“花中皇后”之称的现代月季,也是从19世纪初开始在西方各国的园艺师手中逐渐成形。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积极从事博物学“内业”,研究标本,撰写描述,用娴熟的拉丁文为新种命名,并定期整理博物学上的新进展,以百科全书、手册等方式尽可能地把新知识组织为学界和公众易于获取的形式。与帕克斯顿合作的林德利本人就搜集了大量博物学文献,在他去世之后,英国皇家园艺学会购买了其所有藏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林德利图书馆,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园艺资料库。又如苏格兰植物学家、园艺学家约翰·顿(George Don),也曾出版《双子叶植物通志》之类巨著,汇总了大量植物的名称、形态特征和栽培方法等资料,至今仍有一定参考价值。与此同时,植物绘画也十分发达。
20世纪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方面,生命科学发生了研究范式转向,实验生物学和数理建模成为主流研究方法,博物学范式不断衰落;另一方面,公众也有了大量新的休闲方式,这都让西方社会的博物学热逐渐退潮。然而,大量资料和经验的丰富积累,以及作为爱好的自然考察和园艺等博物学“外业”的深厚社会基础,使西方博物学活动在今天仍然能维持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相比之下,中国现在兴起的博物学热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全面的问题,“外业”部分发展迅猛,但“内业”部分,特别是世界性资料的汇总编辑方面工作严重不足;如何尽量克服这种劣势,是我们当下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关链接,兰花简介
Aerides crassifolium 厚叶指甲兰
异名Aerides crassifolia
兰科指甲兰属中小型附生兰花,产自缅甸、老挝、越南和泰国东北部,生长于海拔1300米的半落叶和落叶低地森林中。
茎直立,叶硬且厚,长圆形舌状,顶生双叶。花具芳香,花梗拱形下垂,总状花序,粉紫色。花期春季和夏季。
此种附生于排水良好的介质中生长。需要遮阴40%-50%的湿度和20-25℃的温度。光照强度过高会导致,叶面呈烧焦状。此种兰花喜水,可根据栽培环境每天喷洒1-2次。
Aerides roseum粉红指甲兰
异名Aerides rosea
兰科指甲兰属的中小型附生兰花,产自印度、不丹、缅甸、越南、中国广西西南部、贵州西南部、云南东南部至南部。生于海拔320-1530米的山地林缘或山坡疏生的常绿阔叶林中树干上。
茎粗壮,叶肉质,狭长圆形或带状。花序叶腋生,密生许多花。花具芳香,白色带紫色斑点,开展。花期夏季。该种可以附生在树皮上,也可以在装有大量木炭的花盆中生长。需要50%的遮阴,喜阴凉。适宜温度为20-25℃,湿度为40-70%。
Cattleya labiata卡特兰
兰科卡特兰属中型附生兰花,是巴西(Brazil)的国花,于1818年在巴西发现。原产在巴西东北部的伯南布科州(Pernambuco)和阿拉戈阿斯州(Alagoas)。
假鳞呈棍棒状或圆柱状,是贮存水分和养分的组织。叶长,硬质。花朵着生于假鳞茎顶端,为白色或淡紫色,唇部有较深的斑点。野外由昆虫完成授粉,通常是由一只会收集气味的雄性紫舌蜂来完成。性喜温暖、潮湿和充足的光照。该种附生在光线充足的树上,或直接在岩石上很少的土壤中也能生长。也可用蕨根、苔藓、树皮块等盆栽。生长时期需要较高的空气湿度,适当施肥和通风。
Cattleya walkeriana沃克卡特兰
兰科卡特兰属的中型附生兰花。原产于巴西。
与其他卡特兰不同的是,它的花是从最后一个假球茎的基部长出的短茎发育而来的。花质地厚重,具香味,呈紫色。唇瓣的颜色和花瓣的颜色一样,或者稍微深一点。花期为冬末、春季和夏季。
栽培环境应提供明亮的光线和良好的空气循环。喜温暖环境。通常栽培在软木板或类似的材料上,也可以在排水非常快的培养基中生长,比如粗糙的树皮。在开花季节过后,不要施肥。
Dendrobium transparens 紫菀石斛
兰科石斛属附生兰花。产自中国广西西北部、贵州西南部、云南东南部至西部。分布于印度(德干高原、西北部和东北部)、尼泊尔、不丹、锡金、缅甸、老挝、越南、马来西亚。本种分布很广,花色和花的大小常有变化。生于海拔400-1500米的疏林中树干上或山谷岩石上。
茎下垂,肉质,细圆柱形。叶纸质,二列互生于整个茎上,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总状花序几乎无花序轴,每1-3朵花为一束,从落了叶或具叶的老茎上发出。花开展,下垂;萼片和花瓣白色带淡紫红色或浅紫红色的上部或有时全体淡紫红色;中萼片近披针形,先端近锐尖;侧萼片相似于中萼片而等大,先端急尖;花瓣椭圆形,先端钝,全缘;唇瓣中央具深紫红色大斑块,唇瓣正面具柔毛。花期3-4月。
Laelia autumnalis 秋蕾丽兰
兰科蕾丽兰属附生兰花。是墨西哥特有种,因其花的美丽而颇具吸引力,在其生境受到严重干扰和人类过度采集而成为濒危物种。生长在墨西哥的索诺拉西北部,杜兰戈,哈利斯科,米却肯州,墨西哥,莫雷洛斯,伊达尔戈和格雷罗北部的物种,被称为“旧金山百合”,“圣地亚哥”,“死者之花”,“头骨之花”, “灵魂之花”和“瓢虫之花”。生长在墨西哥南部海拔1500 - 2600米的橡树和长满苔藓的岩石上。
花具芳香,秋季到冬季开花。花序长15-60厘米。花萼片形状为星形,长圆状披针形花瓣,浅粉色边,唇瓣中心淡黄色,花3-6朵。此种兰花可栽培附生于杉木树皮上,栽培环境给予充分阳光。栽培温度应按其较冷至中等的兰科植物。大约一周浇一次水。生长休眠期在冬季,少浇水。
Odontoglossum cervantesii塞万提斯虎斑兰
异名Rhynchostele cervantesii
兰科虎斑兰属中小型附生兰花。
栽培形式可附生或种植在容器内。喜凉爽和潮湿的环境,遮阴50%,在夏季需要高湿度,秋季生长减缓时减少水量和肥料的供给。冬季需要充足的光线。
Odontoglossum naevium 斑点齿舌兰
异名Oncidium naevium
兰科文心兰属中小型冷凉型附生兰花。1850年首次在哥伦比亚地区被发现并记录。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不断的偷猎,该物种濒临灭绝。生长于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1200 - 2000米海拔的亚热带常绿山地雨林中。
卵球形或长圆形卵球形假鳞茎,具有2个顶端,近直立,线状披针形,在长而窄的叶柄中减少。腋生总状花序,它有不同的开花季节,但更常见于冬季。需要充分浇水,凉爽和潮湿的条件,秋季生长减缓,略微减少水和肥料。
Oncidium haematochilum 紫唇距心兰
异名Trichocentrum haematochilum
兰科毛距兰属附生兰。产自特立尼达和哥伦比亚。
叶长圆形,先端锐尖,革质,暗绿色斑点的棕色叶。在直立或拱形花梗上开花,圆锥花序,多花,花朵具芳香,持久。花期春季和秋季。
Oncidium trillingue三舌文心兰
异名Cyrtochilum trilingue
兰科凸唇兰属附生或陆生兰花。在秘鲁和玻利维亚海拔约2330米的潮湿山地森林中发现。
肉质的假鳞茎,叶带状的狭窄披针形,急尖。花梗具披针形,贴伏的苞片。花序具明显的,宽卵形,锐尖的花苞片。花朵分布疏松。花朵艳丽。尽管花朵很小,但花序开放能持续数周之久。花期冬季。
Oncidium sessile无柄文心兰
兰科文心兰属小型附生兰花。原产于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常于凉爽干燥的森林中生长。
假鳞茎近卵形,两片叶顶生于假鳞茎顶部,渐尖。花梗从成熟的假鳞茎上抽出。花构造极为特殊,其花萼萼片大小相等,花瓣与背萼也几乎相等或稍大;唇瓣呈提琴状。盛开的花朵宛如穿着衣裙翩翩起舞的女郎。花期春季。
Oncidium variegatum花斑剑心兰
异名Tolumnia variegate
兰科剑蝶兰属附生小型兰花。在伊斯帕尼奥拉(Hispanola)岛和古巴发现。常见于海拔700米的干燥灌木丛、树林或栅栏桩中。
茎短而直立,镰状的叶,先端急尖,叶缘具细锯齿,花有分枝,花型较小。花期春季至秋季。
Paphiopedilum caudatum长瓣南美兜兰
异名Phragmipedium caudatum
兰科美洲兜兰属陆生或附生兰花。原产于墨西哥、危地马拉、巴拿马、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和委内瑞拉,在海拔800到2500米的腐殖质土壤中生长。可以生长在长满草的斜坡和悬崖边。花梗近直立,续花性,开花持续时间长。花期冬季至夏季。
Pescatoria klabachiorum克氏修丽兰
兰科修丽兰属,具有丛生生长的特点,根茎非常短的,叶草质并束状。花序单生,花肉质,花大而呈圆形,并具艳丽的色彩,通常是蓝色或紫色。萼片彼此相似,与花瓣相似。适宜温度15℃-25℃,湿度50%-70%。
Phalaenopsis intermedia中型蝴蝶兰
兰科蝴蝶兰属附生兰花。原产菲律宾,是菲律宾特有种。该种是一个自然杂交种,它的亲本是Phalaenopsis aphrodite和Phalaenopsis equestris。生长在海拔300米的初级和次级森林中,一年四季都开花。与蝴蝶兰属内的其他自然杂交不同,该种很少生长在其亲本生长的范围内,在野外已形成有性繁殖的稳定种群。
Pleione humilis矮小独蒜兰
兰科独蒜兰属附生或陆生兰花。原产于喜马拉雅山东部的阿萨姆邦、尼泊尔、不丹、锡金和缅甸。在海拔1100到3500米的森林生长。存活于苔藓或光滑的树干上。
假球茎顶部具一片叶,具休眠落叶性。叶倒披针形,先端急尖。单花花序,具微香,颜色多变。花期冬季至早春。
Pleione humilis瓠茎独蒜兰
兰科独蒜兰属小型附生或陆生兰花,是一个非常罕见的种,发现于尼泊尔到锡金,海拔1100-3500米,生长在苔藓或光滑树干上。
假球茎卵圆锥形,顶端具叶。具休眠落叶性叶椭圆形或线形,先端急尖。具叶柄或近无柄,单花花序,花纯白色,唇部有明显的血红色,蕊柱弯曲,有四个花粉块。
Trichopilia coccine红唇毛足兰,异名Trichopilia marginata
兰科毛足兰属中型兰花。原产分布从危地马拉到哥伦比亚,海拔800 - 1500米的山地雨林的树干上或冷凉环境均可生长。
假鳞茎簇生,叶椭圆形披针形,皮质,锐尖。萼片和花瓣是相似的,通常萼片的侧面在基部有些靠近在一起。唇部非常宽,略微连接在蕊柱的底部,具有圆形的前部,形成一种延伸并向中叶开口的管,外观类似于漏斗。蕊柱细长,半圆柱形,具缘及两个花粉块。花梗拱形下垂,短。花具芳香,花期春季。
Trichopilia suavis甜蜜毛足兰
兰科毛足兰属中型兰花。原产分布从从哥斯达黎加到哥伦比亚。生于海拔1000-1700米,生长在长满青苔的森林,附生于树枝和树干之间。假鳞茎椭圆形,叶纸质,具叠瓦状鞘,椭圆状披针形。花序基生于新长成的假球茎上,下垂或弯曲。花具芳香。花期在冬末到早春。生长期定期浇水,需通风良好的环境。
Vanda coerulea大花万代兰
万代兰属附生兰花。分布于中国、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生于海拔1000-1600米的河岸或山地疏林中树干上。
茎粗壮,具多数二列的叶。叶厚革质,带状,下部常V字形对折,先端近斜截并且具2-3个尖齿状的缺刻。花序1-3个,近直立,疏生数朵花。花大,质地薄,天蓝色。花期10-11月。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在热带地区非常容易栽培。需要较强的光线,在高温季节只需使用40-50%的遮光网遮光,冬季甚至不需要遮光。最适宜温度为20-30℃。日常管理中必须保证充足的水份和空气湿度。
Vanda tricolor三色万代兰
树兰亚科万代兰属的大型附生兰花。在西爪哇被发现。生于海拔700-1600米。冷凉至温暖环境均有生长。具有附生,岩石或陆生的习性。
茎直立。叶片带状,弯曲,舌状的,覆瓦状生长。花序腋生,直立,比叶短,有6到9朵大花,具香,蜡质,单朵花可持续近两周。花期冬季。
<<<<延伸阅读书单
《女王的花园:1850年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花谱》
明信片植物系列,一睹维多利亚时代的兰花热潮,自藏赠人皆宜。
《博物之美——畅游在自然与艺术之间》
对西方博物学近300年历史的反思之作,中国学者对西方博物学进行哲思的原创性作品;集100余幅中外博物绘画和作者10多年的博物美学研究心得,带你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博物绘画的艺术之美。
《兰花的第二个世纪》
插画师费奇绘制收录了100种不同的兰花,一睹150多年前的兰花世界,以及兰花的引入、培育历史和其背后的奇闻异事。
《怎样观察一粒种子:一次进入种穗、种荚和果实世界的旅程》
一本书读懂,小种子如何改变世界,比花儿还要美的种子们却总被人们忽视,100种植物的超清摄影作品带你走进种子的缤纷秘境。
《了不起的动物乐团》
以最纯净的方式记录自然声音,一场动物与自然共演奏的交响乐,自然界的声音和节奏,是人类现代音乐表达的基础。
作者:胡永红(博士,上海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