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恰好也是《实业计划》在上海孙中山故居成稿100周年。8月19日,由政协中山市委员会、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主办,广东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上海中山学社、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承办的“《建国方略》与中国梦”座谈会在上海举行。座谈会上,来自北京、中山、广州、上海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从《建国方略》的历史意义、时代价值、理论依据等角度展开深入研讨。
1916年6月,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暂居上海法租界环龙路63号之后,为发达民权,曾译述出版《会议通则》(后名《民权初步》)一书。1918年6月,孙中山结束第一次护法运动,从广东抵沪,与宋庆龄定居莫利爱路29号。在此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孙中山为寻求中国革命的成功道路,在寓所博览群书,对以往革命斗争的成败进行认真思考和理论总结,潜心著述,先后撰写了《孙文学说》和《实业计划》两部重要著作。这三部著作组成了《建国方略》。书中,孙中山颇具前瞻性地对国家建设提出了诸多构想。比如:建设16万公里铁路、160万公里公路;建设北方、东方、南方三大世界级港口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原会长张海鹏指出:孙中山《建国方略》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完整而又具体的国家现代化计划,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求富求强的中国梦的最为系统的体现。这一计划存在着难于克服的历史局限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它具有在未来实现的可能性,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孙中山研究会会长熊月之表示,《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关于国家建设的顶层设计。关于近代国家建设的顶层设计,孙中山先后提供过三个版本,1894年的上李鸿章书是1.0版,1906年颁布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是2.0版,《建国方略》加上稍后问世的三民主义演讲稿是3.0版。三个版本之间就内涵而言,越来越细致,就涉及社会层面而言是越来越广泛,就实施难度而言,也是越来越高。《建国方略》最能体现孙中山革命导师的气象——宏阔的世界眼光、对国情的深入了解、丰富的科学素养、高度自洽的理论体系、非凡的个人魅力,这五方面结合起来,使得任何一位民国时期的其他的政治活动家都远远不能与孙中山相比。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戴鞍钢认为,《建国方略》具有浓烈的中国情怀、宽广的世界视野、精细的科学规划、周密的整体设计。在今天看来,《建国方略》依旧是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宝库,依旧能给我们丰富的启迪和有力的鼓舞。
作者:李婷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