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闵行区文化和旅游局和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和颂70·日出东方”2019第六届上海浦江沪剧节暨“乡音和曲”沪剧邀请赛决赛在闵行区莘庄镇文体中心拉开帷幕。一连三天,25队少儿组参赛选手和24队成人组参赛选手轮番登场,参与最后的角逐。
沪剧作为传统戏曲文化的一部分,是上海本土特有的戏曲剧种,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闵行区自2014年举办上海浦江沪剧节以来,通过打造全市性沪剧赛事平台、持续性培育扶持沪剧群文团队、全年度开展沪剧交流展示活动等方式,吸引沪剧名家、沪剧“民星”及全市沪剧爱好者的参与,参与总量逾75万人次。
如今,6岁小儿跟着爷爷奶奶唱沪剧在沪上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以今年少儿组的参赛者为例,很多都来自学校沪剧社团,如闵行的浦江三小、马桥强恕学校、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安师实验中学、石化街道金山区实验幼儿园都是通过在校内成立沪剧团、娃娃沪剧社等方式,定期邀请专业老师开展辅导与排练。闵行的浦江艺苑更是每年在浦江镇的5所学校进行招生、选拔,指导老师均来自专业院团,集中打造精品沪剧少儿团队。事实上,萌娃唱沪剧,成为本次大赛的流量担当——今天率先登场的少儿组决赛在文化云现场直播,两个小时的观看量逼近30万人次。
上海浦江沪剧节不仅是一个比赛,更是市民展现自我风采的大舞台,它让许多团队在成长的过程中得以不断收获专业的资源和观众的掌声。以闵行区为例,镇级以上沪剧团队近160支,这些团队都是社区群众自发组建的。2018年起随着闵行区不断推进“居村文化走亲系列活动”,很多沪剧团队开始走街串巷为兄弟街镇的社区居民表演服务,从一开始的“自娱自乐”,到现在的“反哺社区”,队员们笑称这是他们的“不忘初心”。浦江镇“玫瑰知音”沪剧沙龙成员由镇上沪剧爱好者自发组建,大家口口相传、互相介绍,没有专业的入队考核,只要喜欢就可加入。而就是这样一支看似特别容易让人觉得是“草台班子”的沪剧团队,近两年不仅持续参与区镇组织的走亲活动,还自发在村里举办各类演出沙龙活动,免费向所有人开放。团队负责人王老师是名本地企业家,他说团队自成立以来收获了各方的支持,村民们捧场,镇文体中心提供了专业学习资源,团队也理应有所回馈。在今年接下来的沪剧节活动中,团队还会继续参加浦江镇的巡演活动,深入居村开展“红色经典沪剧专场”。
沪剧创作是沪剧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往的沪剧原创作品大都是由沪剧专业院团打造的沪剧大戏、折子戏为主要形式,但浦江沪剧节的参赛团队“另辟蹊径”,不再拘泥于沪剧经典唱段,开始围绕身边人身边事,创作沪剧小戏。
值得一提的是,闵行区就有这么一部原创作品入围了今年的邀请赛决赛——浦锦街道沪剧队围绕时下热门话题“垃圾分类”创作了小戏《分与不分》,形象生动地通过“沪剧”这一本地居民都喜爱的艺术变现形式宣传垃圾分类。而浦锦街道沪剧队自2017年成立以来,每年都推出原创作品,有展现抗战时期党和人民群众鱼水深情的沪剧折子戏《送粮》、讲述本地城隍文化和文化名人秦裕伯历史故事的原创沪剧小戏《幸福谣》、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巨大变化的戏曲联唱《幸福来》等。街道沪剧队不断地推陈出新,彻底打破了沪剧群文团队“只唱不创”的刻板印象。
据透露,今年的浦江沪剧节还将在进博会期间,与长三角地区的地方剧种一起向世界展示中国戏曲文化之魅。
摄影:杨青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