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本市最高规格的青少年书法篆刻展示平台,第27届上海市青少年书法篆刻展7月20日在上海文艺大厅拉开帷幕。据悉,本届展览共收稿3075件,无论数量、质量都较往年有所提升。但一个值得引起关注的现象是,为夺人眼球,来稿中出现了拼接、染色作品,有些参赛者甚至在用纸上大费周章。“这是一种功利化的倾向,脱离了书写本身的乐趣。”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提醒,年轻作者更应多花精力钻研笔法、结构、章法,在书法本体上下工夫。
“抓住了青少年就抓住了书法的未来!”丁申阳说,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书法大家沈尹默便呼吁重视当代书法教育。1961年,由他创导的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前身)成立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上海市青年宫举办书法讲习班,普及青少年书法。这里云集了沪上顶尖的书法师资队伍,沈尹默、白蕉、拱德邻、翁闿运等一批享誉书坛的大名家在此执教。而现今活跃在上海书法篆刻界的众多英才,很多都出自该书法班。书法名家周慧珺就是当时的学员,据她回忆,两年时间里,临习了多种碑帖,“齐整而高水准的师资和严格的基本功的训练,使我书艺益进,走上学习书法的道路。”
上海市青少年书法篆刻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举办一届,见证了一代代海上书法人的成长蜕变。今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青少年书法爱好者们纷纷用笔墨抒写家国情怀。经统计,在获奖入展的150件作品中,创作作品共计113件,临摹作品37件。其中,以“家风家训”为主题的作品共计61件,占到创作作品总数的54%。这些作品中,令人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几件大字楹联作品,虽然作者年龄尚小,用笔稍显稚嫩,但寥寥数字,无论隶书、魏碑还是篆书,便能从笔墨中体现出雄浑的气魄,品读出家风家训的浩然中正之气。
本次获奖入展作品,几乎涵盖了行、草、隶、篆、楷等所有书体。其中,楷书临摹最多的是魏碑墓志、智永《千字文》,其次是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文征明小楷;行草书仍以二王一路为宗,临摹最多的行书是赵孟頫《赤壁赋》,其次是“宋四家”中苏、黄、米三家。而往届展览中出现的“重书法、缺篆刻”的不平衡现象,在今年亦有所改善——不仅篆刻投稿数量增加了,质量也有提升,获奖入展达10件,比去年多出了4件。这些作品以秦汉印风为主,取法高古,并能兼及流派印风,虽然有的在刀法的运用与印面布局设计上还稍显稚嫩,但通过努力将大有精进。据悉,展览结束后,组委会将在投稿作者中遴选20人,开设青少年篆刻学习班,由名家进行辅导。
但是,部分参赛作品制作手法上的成人化倾向,引起了评委的警惕。这些作品追求所谓形式上的“创新”,刻意地、装饰性地染色拼接,偏离了书法创作的本体。“对于初学者和青少年来说,学习书法首先得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丁申阳直言,这也说明书法不是一个纯技巧的活儿,还必须要有文化内涵才行。据透露,展览期间,组委会每天会组织专家为书法爱好者进行导览、指导,同时举办亲子讲座以及优秀指导老师座谈会,普及青少年书法的正确打开方式。此外,展览结束当天,微信云展厅将正式上线,让实体“课堂”借助互联网得以拓展和延续。
作者:李婷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