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40年后,布莱希特经典话剧《伽利略》再度亮相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伽利略》上一次排演是在1979年,由黄佐临、陈颙联合执导,在北京上演后引发轰动,连演80场。当时,两位勇敢导演的初衷是要在中国介绍布莱希特的戏剧体系,并以此来打破戏剧界很多守旧的作法。
40年过去了,布莱希特的戏剧体系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和实践。今天,布氏戏剧中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以及他的戏剧使命观,又能给当下的人们何种思考呢?
此次《伽利略》邀请到了德国柏林德意志剧院的客座导演伊凡·潘特列夫执导,李健鸣担任戏剧构作与翻译、胡艳君担任舞美设计,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吕梁、张洪铭、刘鹏、李黎、杨景然、陈山、王维帅、麦朵联合主演,该剧将上演至7月14日。
这部作品诞生于1938年和1939年之际,当时二战一触即发,布莱希特已经流亡丹麦长达六年之久。面临越来越危险的局势,布莱希特在一间农舍中仅用三个星期就完成了这部鼓励人们追求真理的《伽利略》。
故事讲述了17世纪科学家伽利略因支持哥白尼日心而与当权教会的以地球为宇宙中心的托勒密体系发生冲突,在教会的压力下被迫放弃了自己的学说,在被教会软禁期间,却仍坚持写出了自己的科学著作的故事。
表面看这是一部伽利略的个人传记,但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境,在纳粹统治的恐怖阴云下,布莱希特恐怕没有闲情逸致为一位先人作传。他是以一种崭新的目光重新描绘了掌握真理的伽利略,是如何面对权力而充满矛盾的。
《伽利略》戏剧构作、翻译李健鸣说,布莱希特笔下的伽利略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任务,他的好奇心让他不顾一切地去证实哥白尼体系,但他对皮肉之苦的恐惧,使他失去了当“英雄”的所有兴趣。他收获了他的学说,但他继续工作,完成了巨作《对话》。当他的学生安德烈赞美他“为了科学,保全自己”的战术时,他严厉地谴责了自己,并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进入科学家的行列。
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后,布莱希特深受触动,认为应当重新探讨科学和伦理的关系。于是他对《伽利略传》进行了第二次改编,提出了几个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最后应当归于何处?是用来毁灭人类还是造福人类?因此,布莱希特在剧中特别强调了伽利略收回学说的历史教训。
《伽利略》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在于,我们所有的人都会面对选择,而选择是一种痛苦的决定,有时又会成为无奈的叹息。但不管怎么养,在布莱希特的眼里,可怕的不是犹豫和无果,而时无动于衷和懒于思考,所以布莱希特让伽利略说出“思考是人的最大的乐趣”这部话。
这次,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请来了伊凡·潘特里夫导演来执导布莱希特的这部名作。伊凡博学多思,以化繁为简的姿态,为舞台注入了全新的思考。诚如他在采访中所言,“想法越深刻,表达越简练;思考越厚重,语言越轻盈。”
这是他第一次执导《伽利略》,面对这部历史名剧,伊凡如此解释,“真相和谎言是从人类的诞生时就有的,人类不断重复着在自己身上发生的这种矛盾性。”他这次不仅对原作进行了删减,还增加了其他的文本。
他增加的文本有兰波的散文,尼采的文章,发生鼠疫时的原始记录和斯坦因维格的哲学思考。猛一看这些新增的文本有点惊人,但仔细研究后,发现这些文本的绝妙之处是打破了布莱希特极具冷峻的风格,增添了人物内心的“速写”。
“在肉身的圣坛前,荣光焕发的人,自由地仰起头颅,向诸神献上新的,从没被征服的天空,和他的火热跳动的心。”在剧的一开始他就增加了兰波的散文诗《太阳和肉身》的一部分。
兰波吟唱着:但有一天,几千年中的任意一天, 天空的大门会打开,在圣光焕发的人面前,空间不会再有秘密。人是一棵树,是风,是云彩,是树上的影子,是解脱和爱,是所有神的天空和人间大地,鲜活力量的真正意义。这一段话可以体现导演对文本的总体解释。这段话既暗示了伽利略的功绩,但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人与宇宙的关系:人就是在不断认识宇宙的过程中,解放自己,并争取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融合。
李健鸣同时参加过上话两版《伽利略》的创作团队,她说:“伊凡导演对文本的处理在德国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对我来说是一次新体验,我想,我国的戏剧工作者一定也会受益。”
《伽利略》邀请毕业于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胡艳君担任舞美设计,她因设计《Disco》《屋顶上的奥菲利亚》等多部话剧受业内肯定。此次,她采用一根巨大的绿色的管状装置占满整个舞台,将空旷的舞台隔离成不同空间,但此装置并非开场就存在,760公斤的装置如何在众目之下出现在舞台上,又是如何运动的。
本剧的另一看点便是男女演员的角色反串,由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张洪铭出演伽利略的女管家萨尔提夫人。而皮肤白皙、身材娇小的李黎出演伽利略的学生安德烈,抛去精致的妆容,十足十地演绎出了一个耿直男孩。
《伽利略》邀请毕业于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胡艳君担任舞美设计,她因设计《Disco》《屋顶上的奥菲利亚》等多部话剧受业内肯定。此次,她采用一根巨大的绿色的管状装置占满整个舞台,将空旷的舞台隔离成不同空间,但此装置并非开场就存在,760公斤的装置如何在众目之下出现在舞台上,又是如何运动的,它究竟是什么?此处留个悬念。
很多人认为,一个黑暗、动荡的时代必须依靠英雄来拯救。但布莱希特笔下的伽利略却与典型的英雄形象格格不入。一方面,他是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相信人类理智的力量。他靠改良低价买来的望远镜观察天体运动,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从根本上动摇了教会统治的基础。但另一方面,他又贪图享受、重口腹之欲、贪财好利。伽利略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英雄,最突出的表现在于他的舍义而求生。伽利略因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锒铛入狱,在被教会关押23天以后,宣布放弃了自己的学说,并公开向教会忏悔。他的学生痛心疾首,大呼:“没有英雄的国家真不幸!”
伽利略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然而,布莱希特又写道:“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正所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一个需要英雄或者圣人来拯救的社会,必然没有睿智的民众和公平、正义的社会体制。因为只有愚昧无知的民众,才会寄望于某个英雄来代表自己的声音、改变自己的命运。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自2013年起推出“经典戏剧·上话重绎”系列,计划每年推出1至2部国外经典戏剧,把该国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作品、编剧、导演推介给观众。目前该系列已成功推出契诃夫经典话剧《万尼亚舅舅》、莫里哀经典喜剧《太太学堂》、田纳西·威廉斯经典话剧《玻璃动物园》、莎士比亚经典历史剧《亨利五世》、索福克勒斯古希腊经典悲剧《厄勒克特拉》,布莱希特的《伽利略》将是该系列的第六部作品。
作者:童薇菁
制作:童薇菁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