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商业的繁荣,离不开商业街背后居民区的消费。而现代商业社会的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周边居民。”日前,上海·故事读书会“知沪者说”系列活动在上海书城举行,上海作家马尚龙、沈轶伦对谈“上海商业街的奥秘”。商业高度发达的背后,是一座城市精密有序的良性运转,马尚龙用沪语“路数清爽”来形容这一现象。
“路数清爽,或许还可以用另外一个沪语来做部分的替代:拎得清。”马尚龙谈到,“拎”是一种思维过程,也是一种操作程序;“清”是一种思维结晶,也是操作成果。拎,需要的是简洁、明快;清,要求有领悟力和推断力。继《上海制造》《为什么是上海》等著作后,海派文化专家马尚龙最新随笔集《上海路数》由文汇出版社推出,继续挖掘上海的风土人情。
《上海路数》
马尚龙 著
文汇出版社
全书分“路·道”“路·痕”“路·影”三辑,约19万字,描写上海特有的都市文化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即“上海路数”,其中包括其公序良俗,人与人之间的约定俗成、契约精神和生活态度。书中既有深入的史料剖析,也有对当下上海及上海人的观察描摹。
事情与事情之间、人与人之间、作与息之间,清晰可辨
“上海路数”是什么?即使是老上海,也未必能说得特别清楚,但一定晓得“不懂上海路数”就是“拎勿清”。
《现代汉语词典》如是解释“路数”:1.路子;2.招数;3.底细。“显然这三条解释都不能精准解释上海人的路数。在《汉英词典》中,路数更是被简单地解释为way(路,方法)。”马尚龙认为,上海的路数,是上海人的行为方式;它从上海的生活节奏中弹唱出来,在上海的市井气运中蔓延开来,在上海的公序良俗中觉悟过来。
他举例说,身处沪上老式公房公用厨房公用卫生间时代,早晨三五家人家共用一个抽水马桶,常常会有矛盾,相安无事的邻里,实在是一门有关路数的生活艺术。比如,张家两个老人总是五点三刻,李家双职工一定六点十分,王家小学生准时六点半,不会争先恐后,也不会拖拉。报纸甚至称赞过一些楷模邻居:把各家人家的卫生间使用时间抄录下来张贴在卫生间,有利于大家自觉执行,并且这一份使用表也是温情脉脉的,它还有一个括号内的备注:有急事和急用者除外。路数似乎是对公共关系学的心领神会。
“至于上海人的路数,是一个上海人很容易意会、非上海人不易言传的概念;确切地说,路数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具有鲜明的上海人标识的生活态度,也或者可以说是一种生活能力。”马尚龙谈到,上海人不仅讲究路数,还讲究路数清爽,“清爽”也就是事情与事情之间、人与人之间、作与息之间,一切都是清晰可辨。
懂路数的人才能在上海更好立足
“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路数清爽的人。如果一个人路数不清爽、拎不清,那么等待他的是一连串耻辱的代号:戆大、屈西、猪头三、十三点。”马尚龙直言,这是上海人独特的做人规范与处事标准,是一种对己也对人的游戏规则。
“上海需要懂路数的人,也只有懂路数的人才能够在上海立足。上海的路数与草原高坡、崇山峻岭的路数迥异。别的地方是开门见山,上海是开门见红绿灯,上海的红绿灯一直以来是全国最密集的,红绿灯代表的是城市的路数;上海城市虽大,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空间狭小,需要有公共路数的确立和私人路数对公共路数的服从。”马尚龙在书中写到:“信天游”诞生在黄土高坡,那是隔山的男女扯着嗓子喊出来的高八度,吴侬软语缠绵在上海滩,那是弄堂男女生怕隔墙有耳的悄悄话。当上海这一座城市具有全国的唯一性的时候,上海人的路数也一样的唯一。
恰如学者俞立中评价:“路数”实在是上海腔十足的表述,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域的人群一定会有一些共性的,而又显得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海路数》一书中那些熟悉的人和事,引发了我们对海派文化的深度思考,从中看到多元文化共存的包容,不同群体相处的规则。
“路数清爽的人是用心的人,却不完全是工于心计的人,更多的是对社会法则的遵守,是对人与人生活游戏规则的遵守。”马尚龙进一步解释道:一般说来,遵守总是一件被迫的事情,但是对于上海人来说,就像尊敬自己的师傅会转化为来日自己做了师傅被尊敬一样,遵守社会法则,受益者不仅是别人,有时候就是自己,甚至还会发生传奇的故事,以至于人与人的游戏规则在这么一个城市里,可以经久不衰地传承。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