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6月17日,中央宣传部在湖北省来凤县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张富清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张富清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5年,张富清退役转业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张富清的先进事迹,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政治品格,有力弘扬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老兵张富清
铛,铛,铛……
行走在大街上,这声响极有节奏。即使路上人声、车声嘈杂,被包裹在其中的“铛铛”声依旧清晰可辨。路过的人们似乎没有注意到这声响,也很少有人注意发出这声响的老爷爷张富清。
▲张富清和老伴在清晨出门去买菜。朱勇 摄
路上的车,接二连三地驶过,鸣笛声此起彼伏,街边的店铺也开了门,人们行色匆匆……在刚刚升起的太阳照射下,湖北来凤县,这座被大山怀抱的小县城已经苏醒了。
老爷爷张富清走得很慢很慢,95岁的他双手拄着助步架,一瘸一拐……老奶奶孙玉兰静静地走在他身边,看着前方的路,余光瞥着老伴的步伐。
一步,两步,三步……此刻,时间在张富清执着的脚步中似乎变得缓慢。
这,是张富清老两口生活中极为普通的一天——套上假肢,出门买菜,回家做饭,看报读书……日子平淡得像一杯白开水。在周围邻居的眼中,张富清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老人,就连他的儿女们也觉得父亲是这座普通县城里的“普通人”。
▲卧室的墙上挂着张富清的一部分假肢。孙伟帅 摄
望着张富清老爷爷一瘸一拐的步伐,谁能想到,他这双如今需要依靠助步架行走的双腿,曾跟着部队从陕西一路打到新疆,为解放全中国南征北战;谁能想到,这双在88岁高龄截肢的腿,曾经带着乡亲百姓握镐挥锹,在蜿蜒的石山中挖出了一条路。
几十年来,张富清将自己的光荣岁月,全部“藏”进一只破旧的皮箱。直到2018年的冬天,垂垂暮年的张富清以一种十分偶然的方式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他那些“藏”起来的传奇人生,震惊了每一个人。
直到这一刻,人们才发现:他日益佝偻的身躯,映射着中华民族的脊梁;他蹒跚执着的脚步,浓缩着中华民族的坚强。时间,可以让人老去。但老兵张富清在时间面前,从未弯腰。南征北战“和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我太幸运了”
这是一张泛黄的报功书——
薄薄的纸片,边角已经磨损,几道深深的折痕,像是它主人身上永远留下的伤疤,需要用透明胶带粘合,才能保持它的完整。尽管如此,纸上的色彩依旧鲜艳,那用红色字体书写的报功文依然清晰:
“贵府张富清同志为民族与人民解放事业,光荣参加我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二营六连任副排长,因在陕西永丰城战斗中勇敢杀敌荣获特等功,实为贵府之光我军之荣。特此驰报鸿禧。”
▲张富清的报功书。朱勇 摄
签署这张报功书的,是战功赫赫的彭德怀元帅。彼时,他是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报功书的主人,正是张富清。
这张报功书,已在张富清家中安安静静躺了半个多世纪。2018年冬天,这张报功书在全国退役军人登记的大潮中出现在人们面前,却震惊了所有人。直到那时,大家才知道,在这座小县城里“藏”着这样一位共和国的“人民功臣”。如今打开报功书,上面满是岁月的痕迹。对很多人来说,这张古董似的报功书记载的是张富清年轻时的荣光,但对张富清来说,这不仅是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他的传奇军旅生涯也要从这张报功书说起——
1948年冬,国民党胡宗南将他的部队调至陕西合阳以南,企图待机反扑。西北野战军想在蒲城以北歼敌的计划,因情况变化未能实现。胡宗南部队停滞不前,在运动中将其歼灭非常困难。西北野战军决定,由第二纵队担负攻歼任务。
战斗,即将打响。张富清所在的二纵第359旅718团奉命对永丰镇东寨墙南段进行对壕作业,扫清障碍。
接到命令,连长开始挑选突击队员,张富清一个正步向前,报了名。
总攻,在深夜发起。作为突击队员,张富清和两名战友在夜幕下匍匐前进,扒着墙砖缝隙攀上城墙。
▲张富清年轻时的军装照。
跳下城墙的那一瞬间,敌人蜂拥而上。“我一转身,看见敌人将我围住了,就端起冲锋枪扫射,一下子打死七八个。”张富清回忆说。
火光冲天,枪炮声顿时震耳欲聋。张富清猛地感觉,头皮一阵温热。他抬手一摸,满是鲜血!很快,头皮上的鲜血顺着脸颊流了下来……万幸,敌人的子弹只伤到了他的头皮。
“命还在,就要继续冲锋!”张富清说。
顾不上还在淌血的伤口,张富清一路小跑,逼近敌人的碉堡。他趴在地上,用刺刀在碉堡厚厚的围墙下刨了个洞,把随身携带的八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码放在洞里。头上的鲜血已经开始凝固,张富清用手抹了把脸,拉着了手榴弹,转身就跑。
“轰——”碉堡被炸毁了。
张富清站起身来,几乎没有片刻犹豫,又向前方冲了过去……
那一夜,张富清这个“新兵蛋子”用无法描述的勇气,接连炸毁两座碉堡,缴获两挺机枪。
永丰战役进行得异常惨烈。短短一天之内,第718团一营换了3个营长,六连在一夜之间换了8个连长。
战斗胜利。清理伤口时,张富清想起了和自己一起翻城墙的两名战友。他找了很久很久,可是,他依旧没有找到他们……
▲每当想起牺牲的战友,张富清总是泪留满面。朱勇 摄
人生已经走过95个年头,时光的流水早已将张富清的许多回忆冲成了碎片。可永丰战役那一夜的战火硝烟,他一刻也不曾忘记;他冲锋陷阵的每一个细节,他一点也不曾忘记;没有找到的两名年轻战友的样貌,他也不曾忘记……
在张富清军旅生涯中,最令他难以忘怀的记忆,是他受领军功章的那一天——“王震将军亲自给我戴上了军功章。”
更让张富清这个年轻士兵骄傲的是,他还受到了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的亲切接见。彭德怀拍着他的肩膀夸他“作战英勇”。
在张富清的另一件“宝贝”——立功登记表上,还记录了他在其他战斗中的英勇——
“1948年6月,壶梯山。任突击组长,攻下敌人碉堡一个,打死敌人两个……使后边部队顺利前进。”
“1948年7月,东马村。带突击组六人,扫清、消灭少数敌人,占领敌人一个碉堡,为后续部队打开缺口。自己负伤不下火线,继续战斗。”
“1948年9月,临皋。占领敌人外围最高点,压制了敌人封锁火力……”
▲张富清的立功登记表。朱勇 摄
从1948年3月在瓦子街入伍,张富清几乎在一年之内将自己的军旅生涯推向了顶峰,也成为他一生中引以为傲一段岁月。那时的英勇并非不怕死,而是知道自己的英勇终将成为胜利的铺路石。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新中国成立了!
同一时刻,张富清和战友们仍行进在去往新疆的路上。北京的消息传到了千里之外的行军队伍里,将士们也沸腾了!这是他们为之努力奋斗的土地,这是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土地,这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胜利!
这一刻,张富清的眼角湿润了,他的脑海里浮现出那些牺牲战友的面孔:“你们看见了吗?新中国成立了……”
向前,向前。张富清跟着部队继续西进,解放了兰州,解放了西宁。在翻越荒无人烟的祁连山时,部队遇上了暴风雪。此时,张富清和战友们身上还穿着从陕西出发时的单衣。暴风雪袭来,他们身上的单衣被瞬间冰冻住,紧紧贴在身上……暴风雪越来越大,许多战友永远倒在了祁连山上。
张富清也回忆不清自己是怎么挺过来的。他只记得大家一路搀扶、一路鼓舞,最终翻过了祁连山。事后,彭德怀司令员在电报中勉励大家:“风雪阻扰不了你们奋勇杀敌,对你们这种完成任务不怕困难的精神,已通令全军学习。特向全体指战员致以亲切的慰问。”
轻轻合上这张薄薄的报功书,历史的硝烟也跟着被收了起来,屋子里依旧安静祥和。张富清按照原先的折痕,又一次把报功书收好,先放进带有塑封口的防水袋,再把袋子放进一个半透明的密封盒,最后,将他们锁进皮箱,锁进大衣柜。
▲张富清将所有的荣誉锁进皮箱,锁进大衣柜。孙伟帅 摄
家里人都知道,那个上了锁的大衣柜里,放着张富清的个人物品。谁都没有想过,父亲锁起来的是金戈铁马,是赫赫战功,是那些只要一提起就会让人落泪的峥嵘岁月。
在张富清家挂着一幅奖状。那是1997年张富清参加县里组织的老年活动,被评为先进个人所得的奖状。张富清将奖状装裱进了玻璃相框,端端正正挂在客厅墙上最显眼的地方。
▲张富清把奖状挂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孙伟帅 摄
与那些被他锁紧柜子的荣誉相比,这张奖状的分量实在太轻太轻。可是张富清仍然把它挂了起来,对他来说,再微不足道的表扬,也是一种荣誉。军人,最崇尚的就是荣誉!
但那些赫赫战功呢?张富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和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我太幸运了。我现在生活得这么好,有什么资格拿这些出来炫耀呢?”
▲老兵张富清。朱勇 摄
崇尚荣誉,是军人;隐藏荣誉,同样是军人!从战争年代一路走来,即使往事尘封,即使无人问津,张富清也从未忘记,自己是一个兵。
▲张富清穿上老式军装,庄严敬礼。
老兵不朽“我只是一名老兵,平凡得很”
1959年,张富清来到来凤县的第四个年头,一座革命烈士陵园在县里拔地而起。陵园里,一座用青石砌成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挺立。碑座四周分别刻着毛主席语录以及贺龙元帅的题词。这座陵园里,埋葬着长征时牺牲在这里的红军将士。
烈士陵园距离张富清所住的老建行小区,直线距离只有几百米。退休后,张富清时常会带着孙子、外孙到这里走走。孩子们在绿地上嬉戏,张富清则站在纪念碑前久久凝望。
▲来凤革命烈士纪念碑。江国栋 摄
小外孙好奇地问:“外公,你在看什么?”张富清笑着蹲下来,摸摸外孙的小脑瓜,告诉他这里有革命烈士。
听着孩子们追逐打闹的欢笑声,张富清总会想,如果当年并肩作战的战友还在人世,或许也和自己一样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他有时也会想,那些牺牲的战友,他们的名字是不是也被镌刻在祖国大地的某一块纪念碑上?
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张富清依旧会时常去烈士陵园走走,这一走就到了2012年。那一年之后,张富清再也没有去过烈士陵园——因为那一年,88岁的张富清左腿膝盖脓肿,最后不得已,只能截肢。
“战争年代腿都没掉,没想到和平时期腿掉了!”张富清很伤感,但面对家人却仍然乐观。对于88岁的老人来说,进行截肢手术可不是一件小事。张富清这个倔强老兵表现出的坚毅,让所有人都颇为吃惊。
儿女们担心母亲受不了父亲截肢的事,一直瞒着她。孙玉兰似乎已经有了强烈的预感:她担心老伴张富清,挺不过这个坎儿。
▲截肢后,张富清坚持“锻炼”。朱勇 摄
在武汉住院期间,老伴孙玉兰每天都要和张富清通电话。已经携手走过半个世纪,张富清任何语气的变化都瞒不过她,她知道,张富清“身体有多疼”。
看到张富清回到来凤、从车上被抬下来,孙玉兰差点晕倒在路边,她心疼老伴。
伤口刚刚愈合,张富清就开始下床“锻炼”。这个老兵在他88岁的时候开始了一场新的“战斗”——重新学习走路。
他用右腿做支撑,沿着床边慢慢挪动。慢慢地,他又开始练习扶着墙壁走路……孙玉兰看着张富清满脸的汗水,不断用毛巾帮他擦拭。卧室门口的墙壁上,是张富清练习走路时磕出的斑斑血迹……
张富清的腿在流血,孙玉兰的心也在跟着流血。这时,张富清总是笑着对老伴说:“没事,我得赶紧学会走路,才能陪你去买菜。”凭着惊人的毅力,老兵张富清打赢了人生的这一仗。
仅仅一年,张富清就能够拄着助步架自如行走,不仅兑现了陪老伴再去买菜的诺言,还能拿着大勺给老伴炒菜煮饭。他在助步架上安装了一块长条木板,站在灶台前做饭时,他就将自己残缺的左腿放在木板上。
儿孙们回到张富清家,时常会看到这样的温馨画面——张富清系着围裙在灶边炒菜,孙玉兰就站在旁边静静地陪着他。
▲张富清拄着助步架在厨房做饭。朱勇 摄
看到这一幕,儿子张健全觉得父亲真了不起,“这老头从不向病痛低头”。
时间,让人老去。可老兵张富清似乎不想向时间低头,他依旧挺直腰板,生活着,行走着,哪怕他失去了左腿。
2018年的冬天,张富清“深藏”了半个多世纪的人生传奇被人知晓,媒体蜂拥而至。
张富清拒绝接受采访:“我只是一名老兵,平凡得很,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儿子张健全没办法,只好对父亲说:“采访你,让你给大家讲讲当年你和战友的事,教育教育现在的年轻人,也是在给国家做贡献。”儿子张健全没办法,只好对父亲说:“采访你,让你给大家讲讲当年你和战友的事,教育教育现在的年轻人,也是在给国家做贡献。”听到这话,张富清态度马上转变。这就是老兵——在张富清心中,“只要是组织要求的,就要坚决完成;只要是为国家做贡献,叫我做什么都可以”。儿子张健全没办法,只好对父亲说:“采访你,让你给大家讲讲当年你和战友的事,教育教育现在的年轻人,也是在给国家做贡献。”儿子张健全没办法,只好对父亲说:“采访你,让你给大家讲讲当年你和战友的事,教育教育现在的年轻人,也是在给国家做贡献。”听到这话,张富清态度马上转变。
张富清和家人约法三章:媒体来了,可以采访我,可以采访老伴,其他人谁都不许接受采访,更不许把自己的事情到处说。
▲张富清接受媒体采访。朱勇 摄
这是流淌在一名老兵血脉中的红色基因,这是烙印在一名老兵骨子里的使命印记——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永远都要为国家做贡献。
张富清的事情被媒体报道后,老部队新疆军区某团立刻派人来看望他。望着老部队的年轻战友,张富清激动不已,双手都在颤抖。
“敬礼!”当年轻的战友向张富清表达敬意时,出乎意料的是,张富清双手撑住沙发,用力站直身体,然后举起右手,向他们庄严回礼!
在场所有人都被这一幕深深震撼。
这是一个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军礼,这是一个深藏了半个多世纪的军礼!尽管,年迈的张富清再没有办法像年轻时那样,敬一个帅气的、标准的军礼,但这名老兵的军礼足以载入共和国军礼的图谱,足以让每个人震撼垂泪。
他曾经无数次地想要敬一个军礼,用老兵独有的方式表达内心炙热的情感。可是,这军礼连同他的功勋都被他埋在心底,这一刻,那只颤抖的右手凝聚了这名老兵全身的力气,如同热烈的岩浆喷涌而出。
▲张富清向年轻战友敬礼。
时隔不久,老兵张富清圆了一个多年的梦想——再穿一次年轻时的军装。
那一天,来凤县人武部政委刘洋带着一身专门为张富清老人制作的上世纪50年代的军装,来到他家中。
这份意外的礼物,对于老兵张富清来说,太珍贵了。收到军装,张富清回到自己的卧室,仔仔细细地按照当年在部队叠军装的方式,将军装整理好。然后,他掏出钥匙,取出锁在柜子里的军功章,小心翼翼地放在这套军装上。
张富清那双饱经沧桑的手,轻轻抚摸着军装,抚平军装上的每一个皱褶。这一刻,时光仿佛倒流回1948年3月,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整理好身上的军装,跟着部队南征北战。
▲张富清用手轻轻抚摸军装。朱勇 摄
70多年后,当年的小伙子已是垂垂老者,那双曾无数次整理军装的手也被岁月变得干枯颤抖。但是,那颗火热跳动的心脏从未改变,那个老兵张富清从未改变!
整理着军装,张富清想到了年轻时他也曾这样细心整理军装,还穿着军装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那时的他,是刚从战场经历九死一生回来的战斗骨干。年轻的他,望着天安门城楼兴奋不已:“1949年10月1日那天,毛主席就是在这里宣布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抻一抻衣角,张富清又想:“要是那天我也能穿着军装站在现场,该多好!”
70年过去,错过了开国大典的老兵张富清凝望着眼前这身“比那时布料好了许多”的军装,感慨万千。他多么希望在建国70周年的时候,再去一次北京,再看一看天安门城楼,再穿着这身军装面向国旗敬个礼!
离开张富清家时,有人问:“张爷爷,您还记得当年唱过的军歌吗?”
张富清慈祥地笑着说:“记得,但是记不全了……”
紧接着,一个颤抖却有力的声音在屋内响起:“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第二不拿群众一针线,群众对我拥护又喜欢……”
从部队离开,张富清再也没有唱过这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但他却一直记得这首他从陕西唱到新疆、唱到北京、唱到武汉的军歌。
一晃数年,这歌声仍然充满了力量,它仿佛能将人带回那烽火硝烟的过去,也能把人带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作者: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卫中
来源:中国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