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麦家的长篇小说《解密》经历了17次退稿,他并没有因挫败而迟疑,还将其解读为“每一次退稿对我个人而言都是打击,对作品来说都是‘打铁’”;张炜曾说,如果不写完《你在高原》,恐怕一生都不会安宁,为此他耗时22年,写下450万字,流了很多眼泪;冯骥才直言,他如果一直画画可以成为一个富翁,也可以住进豪宅,但是他偏偏要去做文化抢救……
收入130位当代中国作家对话实录和创作心路的《对话百家》系列丛书日前在沪首发,“文学与青年”论坛同期在思南文学之家举行。丛书分《安顿灵魂》《文化酵母》《精神胎记》《生命暗道》《光的方向》《世相人心》六卷本,包括王蒙、王安忆、李佩甫、迟子建、阿来、周大新、宗璞、金宇澄、柳建伟、莫言、贾平凹等17位茅盾文学奖得主,范小青、东西、宁肯、李修文等60余位鲁迅文学奖得主,以及40余位青年作家等,力求描摹构建“新时代中国文学的纵横地理”。
说起这套书的缘起,青年报社社长李清川说,2016年4月,《青年报》迎来了第一万期出版。在纸媒纷纷缩减文学副刊的背景下,他们逆流而上,新创文学文化类子刊《新青年》,每周一期,用八个版来全面推介当代优秀作家和他们的最新作品,近三年里对话130多位当代中国作家。恰如丛书扉页印的一句话——给你一束光。“这束光的光源是书中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媒体人的工作不过是把每一束光汇聚在一起,再把这支火把高高举起。在文人、文章、文脉、文鉴这一逻辑下,我们致力捕捉既可以沉淀为历史、又可以预见未来的文化视点,关注那些不是流行、不是潮头,但一定是动态、发展、有力量、有灵性的人和事,让年轻人走着走着就会迎面相遇。”
“对话百家”丛书
《安顿灵魂》《文化酵母》《生命暗道》
《精神胎记》《光的方向》《世相人心》
青年报社 编
李清川 主编 陈仓 执行主编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上海市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马文运认同丛书给青年一束光和一个方向,他引述巴金给现代文学馆的题词——“我们的新文学是表现我国人民心灵美的丰富矿藏,是塑造青年灵魂的工厂,是培养革命战士的学校”。
而文学对青年的耳濡目染和塑造滋养,从现场论坛嘉宾的发言中也能窥得一二。叶辛记得,在上山下乡的日子里,文学给了他很多启示,知青中有不少人发自内心地喜欢文学,从文学中获得启发,用文学去展示生活、揭示人性。赵丽宏青年时代回乡插队来到崇明,一度十分感伤忧郁,文学成了他的“救命稻草”。“当时我从未想过成为作家,那段岁月中每晚读书,学习用文字表达自己,抒发感受,不经意间为日后以写作为志业作了充分准备。青年和文学做朋友是一件好事。”赵丽宏说,有了文学就可以感受宽广、丰富、辽阔的人生,他在现场推荐了罗素《西方的智慧》、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已故复旦大学教授潘旭澜《太平杂说》等书。
范小青从小就受到文学的滋养,她一直关注青年的文学阅读,现在新媒体兴起,碎片化阅读城成趋势,人们每天要接触很多信息,难辨真伪、高下。有责任感的主流媒体将优质文学内容通过网络传播,为青年人的文学阅读树立标杆,显得非常重要。“相比过去的青年,现在的年轻人审美独立、内心强大,有一种不盲从的精神,这为文学鉴赏和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潘向黎说,文学与青年关系密切,青年人心灵深处思想的萌发,他们的生命活力本身就是文学创作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恰如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评论家陈思和在丛书序言中所说:“他们选择的当代作家,是五四新文学传统的自觉继承者,弘扬他们卓越的创造性劳动成果,总结他们在文学上的精神血脉,扩大他们的创作影响,对于传承新文学传统的血脉有重要意义。也许他们现在做的工作,只是一种堂·吉诃德式的风车大战,但终究‘石在,火种就不会灭’,人文精神需要代代相传。”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