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指挥大师尤卡-佩卡·萨拉斯特今晚登台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携手旅德青年女中音歌唱家张亚洁和上交,带来马勒《吕克特之歌》和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
佩卡·萨拉斯特自2010年开始执掌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同时他还从2006年起担任挪威奥斯陆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萨拉斯特注重挖掘音乐的深度与内涵,尤其擅长晚期浪漫主义和北欧作曲家的作品,这一点从他录制的马勒、西贝柳斯和尼尔森等人的交响曲专辑中便可一探究竟。权威唱片杂志《留声机》评论道:“萨拉斯特传达出乐谱中的大量细节,每一行都被精确刻画并生动表现。”
马勒对于弗里德里希·吕克特的诗文情有独钟,创作于同一时期的两套艺术歌曲《亡儿之歌》和《吕克特之歌》的唱词全都来自这位德国诗人。《亡儿之歌》从吕克特的400首同名诗歌中选取了5首进行谱曲,具有严密的套曲思维。相比之下,《吕克特之歌》5曲的关系就显得松散不少。即便如此,《吕克特之歌》仍然表现出马勒音乐中最为崇高的瞬间,精巧编织的乐队织体效果极佳,无可比拟的第3曲《我从这世上消失》甚至被马勒形容为“简直就是我本人”。
担任《吕克特之歌》声乐演唱的旅德青年女中音歌唱家张亚洁曾在荷兰第51届斯海尔托亨博思国际声乐大赛中获得大奖,成为这项赛事最年轻的大奖得主。《观剧镜》杂志称她“对音乐和歌词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完美的诠释,让每一句歌词和每一条旋律都闪耀光芒”。昨晚的音乐会会中,她以女性歌唱家的独特视角诠释了马勒音乐的抒情隽永与感伤酸楚。
乐评人陈智鹏认为,昨晚的“布七”或许可视作近年来水平步入稳固期并继续攀升的上交在陆续成功演出多部马勒巨作之后,开始将目光转向德奥浪漫主义晚期交响曲又一座丰碑——布鲁克纳的标志。不同于炽热浓烈、外向性的马勒作品,布鲁克纳音乐则是内省、冷静乃至神秘的,布氏交响曲的末乐章甚至没有那种“一往无前冲向胜利”的淋漓畅快感,这些独一无二的特质给无论聆听理解还是演绎诠释都带来了很大的陌生感和困难。个人推测这是多年来上交都没有再演过布鲁克纳的主要原因吧。客观地说,上交此版“布七”在不少细节上确实还无法和欧洲名团相比。我们的技术水平仍有可以提高的空间,与客席指挥萨拉斯特的磨合时间毕竟也有限,而虔诚的宗教信仰和所谓“奥地利风格”也并不是我们天生镌刻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里的的东西。但音响质感和结构把握等各方面总体而言,绝对是合格的、体现出一支职业交响乐团对于最高难度曲目的专业演奏水准的。耳闻一些乐友似乎对上交的布鲁克纳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个人认为这种苛责是非理性的也是不必要的。况且,和23年前的1996版相比,上交此次“布七”的进步绝对无疑是明显的、巨大的、飞跃式的。
演出前,萨拉斯特接受了采访,来看看这位风度翩翩、潇洒迷人的指挥家说了些什么。
萨拉斯特快问快答:
1.这次您给上海观众带来了布鲁克纳和马勒的作品,请简要介绍一下两部作品。
我本来想演维也纳的音乐作品,但是乐团建议我演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和马勒的作品。我很开心能演这些曲目,因为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绝对是我一直以来最喜欢的作品。青年时期,我常常在在回家的路上听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录音,几乎每天都听!
2.您曾经录制了西贝柳斯全集,这次为什么没有考虑指挥西贝柳斯的作品?
我和鹿特丹爱乐乐团曾经一起做过西贝柳斯音乐节,对我来说不是总演西贝柳斯的作品,也很重要。
3.你和萨洛宁都是芬兰人,且是挚友,有什么共通之处?
我们没有太多共通之处。作为个体,我们两个人是非常不同的,但有相同的目标——乐团应该演绎广泛的曲目,应该涵盖所有风格的音乐。在这一点上,我和萨洛宁都想使观众能够欣赏到所有(类型的)音乐,包括一些当代音乐作品。
我跟萨洛宁在芬兰一起创办了阿凡提室内乐团,这是一个让音乐家和作曲家在一起工作的团队,使其能够更好得了解对方,并更好地演出一些从未在芬兰演出过的音乐。
4.2000年,您创办了埃克奈斯夏季音乐节,能简单介绍下这个音乐节吗?
我和求学时代的老朋友一起成立了小型交响乐团芬兰室内乐团。我们主要想将芬兰的明星音乐家们聚到一起,演出各种类型的音乐,也演出了很多贝多芬的交响乐作品和很多当代作品。同时我们也会委约现代作曲家,介绍给观众一些年轻的有潜力的独奏家。今年音乐节就要庆祝成立20周年,我们将和一些年轻的音乐家新秀在音乐节结束时,一起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5.2010年,上交创办了上海夏季音乐节,今年音乐节将会演出焦元溥改编的《培尔·金特》,其中由王耀庆担任旁白。您刚刚跟这两位在北京合作过《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您怎样看待这种音乐会形式,跟两位的合作效果如何呢?
我非常喜欢这场演出,我觉得“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是一场非常棒的演出,因为无论是旁白还是乐队都是非常多彩,而且跟观众的互动效果也非常好。
6. 能评价一下这次和上交的合作吗?
上交是演奏水准非常成熟的一支乐团,很期待这次演出。
编辑:姜方
演出照由上交供图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