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票日,这是早上八点的上海影城。
由于组委会连续两年采取线上比线下提前两小时开票,且去年淘票票的平台足够“能打”,今年的影城不见了“长龙”,更不用提彻夜排队的影迷了。
如果说往年在线下排队是属于上海国际电影节影迷自发的仪式感,那么随时代变化,事情有了些改变。
八点过后,影迷们纷纷“打卡”朋友圈,买到的、错过的、随缘求票的,分享出来,也是一种特殊的电影节仪式感。
可如果就此认定线下影院在抢票日被冷落了,那就猜错了。
大光明电影院的取票机几乎没有闲置着的。年长的叔叔阿姨有经验,大光明影院连续几年推出志愿服务,年轻的工作人员会用自己的手机帮老影迷们抢票,手速不俗。线上抢完后,线下取票机直接打印。叔叔阿姨们拿到手里的,依旧是他们熟悉的纸质票。一对一服务,老人们表示很满意。
今年76岁的方廷荣老先生称得上电影节最“会玩”的老朋友之一。
一上午,他转了两大影迷聚集地。第一站,早上7点半抵达大光明,“大光明的小哥哥”帮忙抢了票,《徒手攀岩》《悲惨世界》《再见,嘴唇》《与我跳舞》《黑郁金香》等心仪的片子都收入了囊中。
第二站,方老先生于9点左右抵达上海影城,“这里老朋友多”,从排片人王佳彦王伯伯到电影节工作人员,他都相熟。
对他而言,抢票、会友、提前感受一下电影节氛围,都是电影节购票仪式的组成部分。
更何况,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布置,堪称“颜值最高”的一次。从外观到细节,处处牵动人们的视线。
这是天山电影院外景:
这是天山电影院售票处让人眼前一亮的大屏幕:
大堂、影厅门前,无处不在的海报都静候影迷到来:
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主会场,上海影城更是动足了脑筋。
影城内,显示屏陈列的电影节主视觉算是“常规动作”:
楼梯台阶的设计就足见细节处的心思了。可以预见,这将是电影节期间影迷的打卡拍照点。
漂亮的市民观影手册,更是成了先到先得的抢手货:
今年的电影票,也让人爱不释手:
能有人人称道的高颜值,离不开著名海报设计师黄海为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量身定制的主视觉。而黄海的设计,则无法脱离万籁鸣大师的经典作品《大闹天宫》。
1961年,上海美影厂推出《大闹天宫》,从此,中国影像作品里的孙悟空形象大多由此演变而来。这部经典作品经4K修复后,会在今年展映中与观众见面。黄海就是从此片中截取一幕,用作海报设计。
通过一幅海报,中国经典影片、中国电影发祥地、中国唯一国际A类电影节就这样联系在了一起。
独具中国神韵的海报不仅被各家影院用于布展中,也被开发成为文创产品,并从今天起在部分电影节展映影院现场发售。
市民梅海星感慨,正是这些看似“不重要”的点点滴滴,印证着上海国际电影节各方面的成熟与细节的完善。
这位资深影迷可不是空口无凭,他随身带着一叠明信片、纪念封,里面藏着属于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的光阴故事。
他手上举的这张明信片,已有33个年头,“1986年,那时第一届上海电视节,当时电视节全名叫‘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
这一张,记录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端——1993年。
还有这些首日封,分别出自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和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从中看得见电影节主视觉形象的变迁。
有温馨服务的动人场景,也有细节不断完善的点滴印证,大概就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品牌能在全国影迷范围内深入人心的理由。
而能得到广大影迷点赞、能由此聚集一批忠实粉丝、“黏性用户”,这是与一个电影节的国际影响力同样重要的事。
作者:王彦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