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是向社会大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普及红色文化的重要承载物。今天上午,龙华烈士纪念馆首届文物研析会成果报告会暨吕士才军医文物捐赠仪式举行。今天的报告会上,通过显微手术器械、医疗资料等一件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向业界同行、研究者以及社会公众介绍了对吕士才烈士事迹的最新研究成果。
上世纪70年代末,有一位深度近视、带着眼镜的军医常常忙碌到深夜还在为前线的伤员们打石膏、清创面、贴敷料,甚至亲自干起抬担架、端尿盆等“体力活”,他就是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主治军医吕士才。倾心为伤员解除病痛的他,自身也正经受着癌症病魔的折磨。等他执行完任务回到上海住院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了肝脏。可他没有屈服,在病床上他展开与死神的斗争,抓紧生命中的每一秒绘制微型手术器械图纸,整理战地救护经验和资料,并且坚持阅读、研究各种医学杂志和资料以及《骨肿瘤》一书的编写,直至病逝。1980年2月13日,中央军委追授他“模范军医”荣誉称号。
龙华烈士纪念馆为了深入挖掘英雄和退役士兵以及军旅传承的真实故事,以重要文物“模范军医”吕士才的微手术器械为线索,邀请到了吕士才的妻子——原长征医院副院长、前中央候补委员潘荣文。潘老已在耄耋之年,但她一直把传扬吕士才的事迹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在此次报告会上,潘老向龙华烈士纪念馆捐赠了文物,并深入讲述了吕士才的故事。
李刚文是吕士才曾救治过无数伤病员中的一位,今天作为嘉宾之一出席了本次会议。上世纪70年代,李刚文在被军委授予“孤胆英雄班”荣誉称号的2营7班担任班长。在一场战斗中,李刚文右肩被两发机枪子弹打穿、肱骨粉碎性骨折, 主动脉和神经都被打断,血压降为零,整个人生命垂危、奄奄一息。吕士才触摸着战士的动脉,再三思考后说道:“这么年轻的战士,截了胳膊就没法扛枪了,还是让我来试一试吧!”随后,他果断拿出显微手术器械,坐在一张小方凳上,架起3支手电筒作照明,附身趴在用课桌搭成的手术台上,拿出比头发丝还细的缝线,一针一线精心修补起血管。3个多小时过去,终于把动脉的4个裂口全补好,止血夹一放开,血液就立刻流通起来。正是因为吕士才的坚持,李刚文保住了他的手臂,在退役后投入到新的社会建设之中。在这次活动中,李刚文也讲述了那段难忘的亲身经历,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会上,龙华烈士纪念馆向潘荣文女士颁发了文物捐赠证书并合影留念。中国军人的舍己为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生动地阐释了“祖国至上、无私奉献、锐意创新”的龙华英烈精神。据龙华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今后还将举办更多文物研析会成果报告会,发挥褒扬烈士、致敬军人的作用,激发人们的浓厚爱国热情。让英烈精神永续,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
作者:卫中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