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社会各界瞩目的流失海外百余年的西周青铜“虎鎣”于2018年11月回归祖国,12月由国家文物局划拨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经过紧张且严谨的研究、保护和策划工作,1月29日,“虎鎣:新时代·新命运”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揭幕,“虎鎣”公开与广大观众见面。展览预计展期1个月。
虎踞龙盘
研究显示,青铜“虎鎣”为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 - 前771年)礼器,曾为清宫旧藏,专供皇帝鉴赏。
“鎣”是“盉(hé)”的一种异称,和其他青铜器一样,在商周时期一般都是用于祭祀的礼器。它在西周晚期主要是用于祭祀、宴飨等典仪中“沃盥礼”的实用水器。
近观此鎣,但见卧虎阔口齐牙,口下胡须呈双钩状,尾部呈盘旋状;鋬上的龙首为插屏式角,上卷唇,头顶饰虎纹,身躯呈直条状。造型精美,通体闪现着作者的匠心和智慧。
“虎鎣”器盖内一侧铸铭文2行4字,释文为“自作囗鎣”(第三字释读存疑),是这件青铜器定名为“鎣”的重要依据。
“自作某器”是两周时期青铜器铭文习见的程式语句,流行于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如西周中期“伯鎣”器铭“伯自作盘、鎣”,春秋晚期越王勾践剑器铭“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等均是这种情况。
而与“虎鎣”搭配的紫檀云纹灵芝形器座,亦是选材精良,雕工精湛,符合清宫为收藏器物量身制作底座的惯例。
"虎鎣"器座
名园浩劫
1860年10月18日,星期四,北京。
英国军官哈利·路易斯·埃文斯站在圆明园里,眼前鳞次栉比的楼阁让他有点眩晕。
前段时间,他听说霍普·格兰特将军掠走了一批文物来奖赏士兵,现在,这样的“好事”终于轮到自己了。
埃文斯先盯上了寺庙里的青铜器和珐琅器,可这些太大太重了,根本搬不动。于是他率领士兵来到另一座宫殿,把看上眼的东西一件件装走。
不久,圆明园淹没在火海之中。
清宫旧藏,就这样在国外沉寂多年。
埃文斯及家居陈设中的“虎鎣”
石破天惊
2018年3月,英国某拍卖机构一条题为《从圆明园获得的神圣中国古代青铜器,发现于肯特郡海滨小镇》的新闻打破百年沉寂。
拍卖行的图册资料显示,这件“中国古代青铜器”就是1860年被掠的“虎鎣”!
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立即联系该拍卖机构,希望其委托人就文物返还问题与中方开展对话。结果,拍卖行负责人通过邮件表示:我们拒绝撤拍。
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内外舆论广泛关注,社会各界强烈谴责这种蔑视中国人民文化权益与民族情感的行为。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国内主要文物艺术品拍卖平台等相继发声支持国家文物局立场,并明确表示:
“如该拍卖机构执意拍卖我国流失文物,我们将终止与其开展的一切商业合作往来!”
信息收集、协商谈判、协调联动……通过综合运用外交、商业、舆论等多种方式,“虎鎣”返还工作终于出现转机。
英伦鉴宝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国家文物局与国家博物馆联合工作组赴英,开始了文物的鉴定接收工作。
国博的三位专家在使馆对"虎鎣"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虎鎣”是一件典型的西周晚期青铜器。
鉴定结束后,国家文物局代表团吴旻和相关拍卖行代表当场签署了接收确认书,“虎鎣”被正式移交给中国政府。
"虎鎣"捐赠接收仪式
特殊乘客
2018年11月23日,国航班机CA856,伦敦-北京。
国家博物馆文物接收工作组一行平常但不寻常。23日返京与19日赴英不同,归途上多了一位特殊同伴——“虎鎣”。
在海外漂泊百余年的圆明园流失文物“虎鎣”,终于重回祖国怀抱。
欢迎回家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是海外流失文物最好的“家”。
这里“住着”一批海外回流文物“明星”,如商代子龙鼎、北宋木雕观音造像、圆明园鼠首、兔首等。这天,他们迎来了一个新朋友。
2018年12月11日,北京。国家文物局划拨国家博物馆青铜“虎鎣”入藏仪式在国家博物馆举行。这件牵动着全国人民目光,寄托着中国人民深厚历史文化情感的珍贵文物,终于有了最好的归宿。
内容综合自“国家博物馆”公众号等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