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社会小趋势?未来30年,哪些会变哪些不会变?
日前,知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何帆携新书《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来到上海建投书局与读者见面。在活动现场,何帆教授与特赞创始人范凌博士展开跨界对话,聚焦“城市”与人,对于大众生活的城市发展、房价走向、社群组织提出一系列有洞见的观察。
《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一书记录了何帆过去一年走遍11个国家37个城市的观察,大国博弈、技术赋能、新旧融合、自下而上、重建社群……从中可以读到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背后的原因,看到新的商业模式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以及新的生活方式为社会消除戾气偏见等等。对于这种田野调查式的研究,何帆指出:“我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纯粹的学院派学者。过去20多年我主要做政策研究。做政策性研究的最大体会就是,现实肯定比理论更重要。中国经济学界有一个我非常喜欢的传统,老一辈的经济学家研究中国问题,最喜欢用的方法是调查研究。薛暮桥老先生、杜润生先生以及我们老师一辈周其仁先生都是这种风格。后来,学经济的学生更在乎论文发表,就把这种传统给忘了。我认为想真正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变化,就要从单纯的从数据中找理论转向走到田间地头去看现实情况,这样你才能够真正理解中国的变化。”
“变量”是一个持续三十年的项目,每年推出一本,站在洞察未来的立场,观察当下的小趋势,本次推出的是这个项目的第一本书。
据悉,这个项目不是一个封闭性的学术结论,而是一场开放式的精神探索。何帆希望更多的人能对书中提及的观点进行有价值的论证和反证,“我们不怕有人批评这本书有的地方在未来证明说得不对,我们只怕那些关键的变化没有被捕捉到。”可见,这是一场“欢迎打脸”的观点碰撞。
何帆指出,最近这30年,中国的城市变得越来越大,一种去中心化、多功能的城市模式,正在中国大地上蓬勃生长,这些城市抗击经济风险的能力更强,具有强大的自适应力,义乌和东莞就是其中的代表。
▲何帆在讲座中
何帆举例,“深圳是一个多核城市,北京是一个单核城市,上海是介乎北京和深圳之间的城市。未来的城市很可能会更多地会出现去中心化多核城市。”
互联网的发展让城市正在爆发颜值革命。网红店的兴起,正是年轻人们愿意在城市中探寻、发现,城市电子地图被收入每个人的手机,这就意味着没有找不到的地方,只有不够惊艳的店铺。过去商业房地产那种“位置、位置、位置”的金律正在松动。
何帆建议,“如果你投资不大,与其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巨额房租中,倒不如在看起来不那么中心的位置,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店铺。”
城市规模的变化,也将影响着公共生活状态的改变。何帆谈到:“90后、00后这些年轻人所关注的公共问题和80后不一样,他们慢慢地表现出来的就是要求平等与尊重,要求能够保持和世界互通。未来的历史剧情是由年轻人写的,所以我这本书里的献词是献给未来的一代。”
2018年,何帆通过大量走访中国的不同城市、村镇,通过和工人、农民、学生、企业家、学者等不同领域的人对话,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以小趋势的研究框架,真实记录中国这一年出现的变量。
这本书用鹰眼模式全方位观察各个角落正在出现的新事物、新框架、新方法、新生活方式。既可以看到远处的群山,又能看到草丛中的兔子。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但《变量》要做的正是唤醒人们的历史感,让每个人换一种角度思考中国。
在写作手法上,何帆刻意避开了从新闻的角度去写看到的一切。他希望这本书是写给普通人的,尽管里面所描述的时代是非常恢宏的,但是在他的故事里没有一个大人物。他说:“我在一开始的时候曾经想过,是不是先去采访一下中国最成功、最有名的企业家,但最后我放弃了。我更想写的是让大家震撼的一群普通人,他们正好处在这个大时代的枢纽地带,他们创造出来的东西连自己都很吃惊,这个东西的背后是整个中国正在往前走的力量。我们关心的是历史洪流当中的普通人,是能够激发出每个人心中努力向上的潜能的人,我把他们叫做小趋势的代表。”
从1949年到2049年,中国将会走完第一个百年。中国的未来将取决于未来30年,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何帆计划用30年去记录这段当代历史。
在他看来:“30年来看的话,会有很多事物是变化的,又有很多是不变的。最不变的底层逻辑是人性,人性是不会变的。”而在未来30年里会产生巨大变化的,何帆认为是人们将会迎来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因为年龄层结构变化带来的代沟等问题。
《变量》被“罗辑思维”的罗振宇称为2019年的必读书。
作者:陈熙涵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