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大多数参赛者会选第二题‘大师离去’这个题目写文章,所以我毫不犹豫挑战了第一题,是一张80后、90后、00后的人口分布统计图,难度大,出彩的几率也高。”来自成都的17岁高三学生尹不移,成功跻身新概念作文大赛A组一等奖得主。
今天下午,“中版国教”杯第21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在上海揭晓,ABC三个组共选出一等奖63名、二等奖156名,从近7万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
走过21岁的新概念,今年首次将图形引入复赛题目。黑白环形图简单标明了三个代际不同的人数,参赛者可自行依据图示整体信息展开联想。“现在,不少人习惯用代际笼统概括一代人的特征,其中不乏对90后、00后的固有刻板印象。我认为把社会问题或热点现象,简单归纳成数字、年龄段是不太恰当的,所以我写的文章就是在论证这个话题,提出一些想法和观点。”尹不移平时喜欢阅读思考,今年即将高考,他的理想目标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不管最终结果如何,文学都一直陪伴着我。”
第二个题目“大师离去”,看上去简明浅白,但要写出新意和辨识度,也不容易。在美国布朗大学比较文学专业读大四的22岁郭宇,拿下了C组一等奖,对这个题目她有自己的理解。她所在的C组,被参赛者戏称为“死亡C组”——面向30岁以下已高中毕业的文学青年,以大学生、研究生为主,文学经验和准备相对充足,多是文学熟手,竞争激烈,“杀出重围”并非易事。
相较一些参赛者以前不久去世的金庸、斯坦·李、林清玄等名人为主题,郭宇的复赛文章并没有着墨于某一位具体的逝者,而是构思了一篇寓言式小说。作文讲述了女孩追随一位位文学大师,但熟悉了解后,却发现所谓“大师”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理想模样,最后她将大师的手稿全部烧掉,去追寻自己的文学梦了。“我非常喜欢乔治·艾略特,这篇小说部分借鉴参照了《米德尔玛契》,更多想表达如何定义权威,摆脱一味的单向度崇拜,也试图探讨当‘一切坚固的烟消云散’后,人们如何安放自我。”
在《萌芽》杂志编辑部主任桂传俍看来,这两位获奖者是突出代表,让评委们眼前一亮,“一方面他们有真情实感,写作有生命经验的支撑;另一方面,他们尝试摆脱陈词滥调,有较高的写作技巧。”他谈到,作为职业文学编辑,多年来面临稿荒、作者荒的老问题,每年发掘一些好稿子都兴奋得不行。“《萌芽》的工作就是找到一代代有天赋的写作者,文章中有作者的生命经验,也有超越文本之上的作者意识。”
“今年题目本身很新颖,图表信息量非常少,只有简单的数字;第二个题目中‘大师’怎么定义?‘离去’怎么定义?都非常考验年轻创作者的文学切入角度,他们也交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萌芽》杂志社社长孙甘露说,复赛题目释放出一种信号:文学创作,是用意象、情感的容器来表达对社会热点的思考,跳出小我,将目光投向陌生人和更辽阔的世界。
从第一届就开始参加初评工作的学者杨扬告诉文汇记者,他印象很深的是,今年有少数选手具备很强的应变能力和写作能力,这是值得称道的。“但其中也有一些问题,譬如不少学生可能事先想好了题目,自己预先准备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勉强挂上题后,就写自己的东西,最后当然是跑题。”杨扬直言,新概念作文大赛从一开始就希望尽情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而不仅仅是重复写过的命题作文或是死记硬背。
昨天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247位选手参加了统一命题,限时3小时现场创作的复赛。叶辛、马原、叶兆言、陈村、金宇澄、程永新、陈丹燕、张悦然、周嘉宁等作家和人文学者汪涌豪、乔以钢、郑春、吴俊、郜元宝、张新颖、倪文尖、徐煜等组成阵容强大的评委团。今年,评委中也有网络文学学者邵燕君、多年关注高考作文命题的倪文尖加入,以及青年作家小白、路内等参与其中。
前不久在北京的全国图书订货会上,由现代出版社推出的《新概念作文大赛20年精选》亮相,书中收录了新概念作文大赛20年以来,基本涵盖每届获奖作文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两篇作品,这也是《萌芽》杂志社唯一授权的新概念作文大赛20年作品结集。
20年来,新概念大赛已经成为全国30岁以下年轻人实现“文学梦”聚集地,为中国文学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后备军,持续注入新鲜血液,不少青年人从此走上文学之路,包括郭敬明、张悦然、周嘉宁、七堇年、夏茗悠、蔡骏、张怡微等一大批青年作家。
对于不少年轻学子来说,获奖之后,或许文学之路才刚刚开始。如今,新概念作文大赛与APP联手打造的新阅读平台,深入校园举行“文学讲座百校行”等,新概念选手还有机会参与“上海-台北两岸文学营”和小说工作坊等,拥有在更大平台上磨砺创作的宝贵体验。人们期待,走过20多年的新概念作文大赛,能继续拓宽青春文学的边界,让青年写作不仅仅局限于年轻人的写作或是简单的作文写作,更多承载一种文化意义,反映出时代变迁。
文汇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杂志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