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上经济学家的当”——这是近日出版的《大局观:真实世界中的经济学思维》一书中,作者何帆在开篇引言中告诫大家的话,而他本人身份是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学教授。何帆把自己这本新书定位为符合中国读者需要的、实用的经济学通俗读物,希望通过把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中国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拆解分析,探寻解决方案,带给读者 “一种有趣、有温度的经济学”。
学什么专业?换什么工作?我们老了应该把房子卖给谁?银行是干什么的?GDP是怎么算出来的?这些都是《大局观:真实世界中的经济学思维》中实际讨论到的问题,也是读者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何帆曾任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本职工作是政策研究,拥有20多年相关经验,而他现在把这本书定位于当好读者的经济学参谋。他说,这本书不是为了培养经济学家,而是要帮助读者拥有经济学的思维方法,有超出普通人视界的“大局观”。
何帆认为,大部分经济学科普读物介绍的都是“海平面的经济学”,而他希望带读者走向“海拔3000米的高原”,这个高度虽然离经济学的“顶峰”还很遥远,但已经能让读者视野开阔,并且面对因此而来的“高原反应”,重新思考经济学的运作方式。他说,当你居高临下俯瞰大局,看到的将是理论之外的真实世界,是并不完美但千变万化的经济学,它能帮助你更好地把握人生。
>>>《大局观:真实世界中的经济学思维》试读
集体行动:小的是有力量的
◆ 人多力量大?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也就是说,一群有着共同利益的人,会团结起来,达成“集体行动”,形成自己的利益集团。工人们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工会,同一个行业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了行业协会,这都是利益集团。
既然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利益走到一起来的,那么,如果有共同利益的人越多,力量自然就越大,不是吗?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例子却恰恰相反。全世界的消费者应该人数最多,跟消费者相比,厂商在数量上绝对处于不利地位。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是见到厂商欺负消费者,没有见过消费者欺负厂商呢?
是的,如果能够达成集体行动,大家都能获得收益。比如,假设有个汽车厂商推出的某一款车存在质量问题,那就可能有消费者出来维权。不过,维权是费时费力,而且要生一肚子气的。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维权成功了,汽车厂家认错了,这一款车都召回,给车主补偿。你要是维权,跟大家一样,得到了一份赔款;你要是不维权,等别人维权成功了,你的那一份赔款也少不了。那么,你是参加维权,还是不参加维权呢?
有个笑话讲,一群老鼠开会,商量怎么对付猫。有个老鼠建议,要是给猫脖子上挂个铃铛,猫走到哪里,铃铛就响到哪里,老鼠们只要听到铃铛响,就知道猫来了,就可以赶紧躲起来。这个建议真是太高明了!但问题来了:谁给猫挂铃铛呢?去给猫挂铃铛,要冒着生命的危险,但如果猫的脖子上有个铃铛,所有的老鼠,不管是不是去给猫挂铃铛的那位,都能听到警报,早早逃跑。如果你是老鼠,你会不会去给猫挂铃铛呢?
◆“搭便车现象”
这就是著名经济学家奥尔森谈到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按照奥尔森的解释,由于集体行动所产生的收益由集团内部每一个人共享,但成本却很难平均地分担,每个集体成员在做个人的成本-收益分析时,都会选择让别人去努力而自己坐享其成。王朔在小说里写过,一个小痞子对几个姑娘讲,你们的思想觉悟真不高。我本来还指望你们去堵机枪眼,留下我过幸福生活呢。这就是奥尔森所说的“搭便车现象”。
所以,你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人数越多,所有人一起协商如何分担成本就会越困难,搭便车的行为越不易被人发现,人们搭便车的动机就会越加强烈。一个和尚不需要跟别人合作,自己去挑水就有水喝,不挑水就没有水喝,自然会乖乖去挑水。两个和尚就麻烦一些,需要彼此合作,因此就需要考虑如何分担成本、如何监督别人的行为的问题。但在两个人的时候,这些问题相对容易解决。水桶放在扁担的中间,大家轮流走在前面或是走在后面,这就能保证公平。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对方有没有卖力,彼此心知肚明。三个人就复杂多了。怎么确保公平地分担成本?怎么监督其他人?责任无法明确落实,积极性就不会高,扯皮的事情也就越来越多,所以,三个和尚就没水喝了。正所谓:“人少好办事,人多好吃饭。”吃饭的时候,一喊都来,干事的时候,大家都磨磨蹭蹭。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