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国近代第一所高校出版兼翻译机构“南洋公学译书院”,它曾在中国翻译事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其中最知名的译著之一便是严复翻译的亚当·斯密《国富》。今年恰逢“南洋公学译书院”成立120周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与上海交大出版社合作成立的“元济译书院”今天揭牌。
南洋公学译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渊源很深,它是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成立后不久创立的,著名思想家和改革家张元济任首任院长。在学界看来,120年前南洋公学译书院的成立是为了开启民智,昌明教育。120年后的今天,成立“元济译书院”则是用翻译出版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对话中弘扬中华文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谈毅说,成立“元济译书院”既是对前人留下的宝贵思想的传承,更是顺应新时代的要求,秉承老一代出版家的思想和精神,将学术成果、翻译力量和出版资源更好结合起来,努力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赤字,用学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活动现场,张元济之孙张人凤回顾了南洋公学译书院的形成过程和历史意义。“变法之端在兴学,兴学之要在译书”,南洋公学译书院在其运作期间,不仅解决了当时南洋公学教材匮乏问题,还影响了中国一代学人的思想观念。
从1898年建立到1904年因经费紧张被迫裁撤,短短四年多,南洋公学译书院共翻译出版东西方各种书籍69种,囊括兵书、政书及教材等。其中最为知名的译著正是严复翻译的英国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原富》。南洋公学译书院出版的《原富》一书,既作为公学学生的必读教材,在校内使用;又作为一般的学术著作,在校外发行,一经出版,立即引起巨大社会反响,一时洛阳纸贵。
南洋公学译书院是作为南洋公学的附属机构而设立的。十九世纪后期,中国近代实业巨子盛宣怀在其兴办实业的过程中,痛感人才匮乏、能人奇缺。在其同乡何梅生、美籍文化人士福开森等人的大力鼎助、具体操办下,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在1896年诞生。1897年春天,南洋公学亦即后来的交通大学迎来第一批学生。
当时有关中国经史大义的书籍,随处可见;但有关西方科学技艺的书籍却无处可觅,只能直接采用进口英文原版教科书进行教学。作为国人自己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岂可无中文教材?盛宣怀曾再三强调“近日东西人士观光中夏者,靡不以兴学为自强之急图,而译书尤为兴学之基础”。在李鸿章推荐下,盛宣怀聘请后来主持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为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张元济主持译书事务长达四年之久,向院外通晓西学的知名人士约稿,如严复、吴文聪、王鸿章等,使著译选本的题材得到了拓宽及开掘,提高了译书院的著译水平。
随着译书院翻译出版图书增多和学习风气高涨,一些唯利是图分子纷纷盗版翻印,使译书院蒙受巨大损失。张元济及时上书盛宣怀,后来译书院又上书江苏省江南分巡苏松太兵备道袁海观,请求颁布出版特许权保护文告,明确提出了“保版权”概念,首开我国版权保护之先河。
在出版《原富》过程中,张元济与翻译家严复经过多次协商,最后就出版严复翻译的《原富》达成协议,大致内容如下:译书院以两千元买下《原富》译稿,同时,出版后再按书价的两成付给严复版税,合同有效期20年。这是中国最早的出版合同,也是中国最早的图书贸易活动。
据悉,“元济译书院”成立后,将规划整合翻译力量和出版资源,在译丛翻译出版、翻译人才培养、翻译文化传播等领域进行广泛布局和深度建设,推动引进版图书和国内学者原创图书“走出去”的翻译实践,组织策划译著工程,搭建翻译实践创新平台,构建产学研共同体,并承办相关翻译学术会议、研讨会、翻译比赛等翻译交流活动。
文汇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