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马路依水傍城,曾是上海的水上门户,承载了百余年前的开埠记忆。它沿着黄浦江西侧延伸,北起东门路,南至今天的南浦大桥,成为上海整体转型升级的缩影。
提到外马路,绕不开的是一个深深铭刻在城市记忆中的名字:十六铺。据上海市档案馆编著的《上海名街》记录:清代乾隆以后,海禁开放,上海港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当时中国南北洋航运贸易的联结点。当时有文献这样记载:“凡远近贸迁皆由吴淞口进泊黄浦”,这时的十六铺区域已经是中国最大的水上交通枢纽。作为南北货物经水路抵达上海的靠岸点,外马路上出现了一大批新码头、新仓库,大大促进了近代上海商贸事业的繁荣。
1949年后,十六铺码头成为全国大宗货品的进出港、江浙副食品的集散地。在这个城市出现地铁、隧道之前,上海人每天从黄浦江的这一头去到对岸,只能靠摆渡、轮渡,十六铺客运码头,成为勾连浦东、浦西的唯一通途。彼时人们对十六铺码头的印象或许是实用、便利、繁忙,可是和美,毫不沾边。
如今的外马路,早已卸下了作为港口码头的光荣重担,变成了精致优雅的时尚地标。2010年世博会成为唤醒城市记忆、重塑遗产价值的重要契机。俨然退出历史舞台的十六铺蜕变出了一个全新的样貌,重新回到上海人的视野中来。南外滩滨水区综合开发被视作浦江两岸及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的开篇之作,是“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外马路、老码头及复兴港仓库旧址经过改造后成为集文化、创意、休闲、观光的新空间,点亮了人们的生活。
今天,外马路已经成为了一条与外滩延伸线相匹配的、让人流连忘返的水景岸线。
曾为联络江浙与全国水路贸易的枢纽,给外滩地带码头转运带来极大便利
沿着东门路、十六铺游览中心、复兴东路渡口、老码头、董家渡、幸福码头创意园至南浦大桥,一路走来会发现,和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外滩、陆家嘴相比,外马路显得清静许多。
经典石库门特色建筑与现代玻璃钢结构建筑元素的融合,营造了外马路具有冲击力的街景。在它的身上体现了旧与新的交织、近代和现代的结合,它充满了年代的记忆,又富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创意,化身为一处时尚休闲与怀旧文化体验相并肩的滨江空间。
如果把时针拨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里则是一片“江中舢板过江、江边沙船云集、岸上仓库林立、外马路上挑夫卸货号声此起彼伏”的繁忙景象。
外马路,是十六铺的起源地之一。20世纪初叶,十六铺已是远东第一港口。一度有说法:先有老码头,后有上海城。“十六铺”并非单指某一个码头,而是对黄浦江边一段历史时期出现的大大小小50多个散货码头的总称。商贾们从水路抵达上海,在十六铺码头设店开业,开启在上海滩的闯荡。
老白渡码头、洞庭山码头、万聚码头、永盛码头、新昌码头……密密麻麻扎遍了整条马路。一旦大批沙船到港,沿江的“箩夫”“扛夫”黑压压的一大片,扛着货,像蚂蚁搬家一样,场面蔚为壮观。有运输木材的、也有运输柴草、陶器的,鸡鸭鱼肉蔬菜山珍在这里疏散,棉布、香烟、火油、柴油和各种日常用品经这里运往全国各省。昼夜更替,十六铺码头人声鼎沸、车水马龙,一片熙熙攘攘。
当年的码头附近还有上海独有的景象,就是有许多以码头命名的街道。王家码头街、新码头街、盐码头街、竹行码头街、万裕码头街、赖义码头街、生义码头街、白渡路、轮船码头、董家渡等等,成为上海唯一、远东闻名的“码头街市”。
今日所称的这条外马路修筑于1906年,当时称为“新外马路”。那是因为彼时在黄浦滩自方浜口至陆家浜口已经有了一条外马路,是上海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新式马路。 “新外马路”出现后,原来的“外马路”改称“里马路”,1946年,改名中山南路。
这两条马路的修筑给外滩地带的码头转运带来了极大便利。据载,当时“铺户繁多,商贸屯集,市面为之振兴”,带动了百业的发展,南市老城厢市民的生活也因此得到了巨大的改善,甚至还用上了自来水。
此后铁路运输兴起,外马路的水路漕运功能逐渐式微。1949年后,外马路进行了整顿,码头经过改造,成为了上海的水上南大门、与江浙地区水上联络的枢纽,大量水果、蔬菜、农副产品从这里卸货。1970年代,随着客运的迫切需要,原先的装卸区与客运站合并起来,以十六铺码头为基地,成立了上海港客运总站。
在城市出现地铁、隧道之前,上海人每天要经过码头来往于浦西与浦东之间,从黄浦江的这一边去到对岸,只能搭载摆渡、轮渡。很多人应该还有这样鲜明的记忆:摆渡站上有一扇铁门,等轮船到了码头,一开仓,等候过江的人、自行车如潮水一样涌向甲板……这幅老码头上的景象,早已消失在了城市生活里,但那却曾经是另一种上海的早晨。
随着城市交通运输的升级,水路作为交通工具形式的衰落是必然的。2004年,十六铺码头候船大楼被爆破,定期航线被全部迁至地处长江口的吴淞客运中心,承担客运功能的十六铺码头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外马路的名字,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淡忘于历史的角落,它默默端坐于上海开埠的历史一角,极少再为世人提及。
从过去的“码头商贸”到如今的金融产业,外马路的集聚功能从未消退
今天,从陆家嘴滨江段远眺南外滩,现代商业的活跃气息,正如竞相拔地而起的高楼,奏响着改革发展的蓬勃乐章。交通银行大厦、外滩SOHO、世茂国际广场、BFC外滩金融中心等争奇斗艳般地展现着自己的高度与现代之美。在阳光的照射下,这些大厦的外立面折射出流光溢彩的美感。其中还出现了一幢“会跳舞的房子”——复星艺术中心,建筑外立面有三层金色的可转动幕帘,幕帘每天会在固定时间配合音乐定点转动,既如中国古代帝王的冠冕,又似拨动的西方竖琴,成为南外滩地带极具艺术气息的文化地标。
当年熙熙攘攘、五方麇集的十六铺地区,而今变身成了全球商贸财富的汇聚之地,俨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黄金水岸”。南外滩地带呈现出金融产业加速聚集之势,从过去码头商贸到如今的金融产业,外马路的集聚功能从未消退。
说起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为外马路焕新提供了新的契机。南外滩滨水区综合开发被视作浦江两岸及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的 “开篇之作”,成为“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随着上海外滩历经三年整体改造,外马路及老码头、老仓库也由此峰回路转、脱胎换骨,昔日的客运码头、工厂仓库、货运堆场,成为了时髦的休闲、娱乐新地标,漂亮地完成了一次从工业遗址到现代服务设施的转型。
在外马路沿线的景观改造中,尤以外马路中段老码头“复兴五库”的保护性开发是最大的亮点。它们曾经见证了上海风云变幻的历史,如今被改造成了有趣、灵动的公共空间,让旧厂房的转型与公共服务并驾,点缀浦江人民的生活。
“复兴五库”是著名实业家卢作孚、虞洽卿等人兴建的五座老仓库,位于浦江S形的第一道湾口。仓库建立于20世纪30年代,至今在外立面上完好保留了原本的建筑风貌。与富有生活气息的石库门建筑不同,“复兴五库”在讲究实用功能之外,还引进了西方工业建筑的简洁与流畅,外表朴实无华,但框架宏伟,建筑气质硬朗。
1号仓库建于1936年,是著名实业家、航运大亨卢作孚的民生轮船公司仓库。设计单位为当时上海工用局,建筑风格属于现代主义,其门廊、阳台、青砖和廊柱等具有鲜明的海派特色。站在1号仓库上可以远眺陆家嘴金融城和外滩万国建筑群。2号仓库是上海复兴港仓库旧址,原有仓库在1954年公私合营之前一直称为“大储栈”,1986年由上海港设计事务所重新设计,体现了1980年代的结构设计潮流。3号仓库建于1937年,是虞洽卿的宁绍轮船公司码头仓库。4号仓库建于1927年,是粮库。5号库则是大达轮船公司码头仓库。
在改造的过程中,1、2、3号三座老仓库的外立面都根据上世纪30、40年代保留下来的老照片进行了复原。五大仓库经过一番改造后,海派艺术与老上海人文风情的结晶,造就了焕然一新的老码头,艺术、茶艺、餐饮、娱乐填充着复兴港仓库旧址的每个单元。
创意产品工作坊、先锋艺术家工作室以及各种个性鲜明的创意零售令人流连忘返;酒吧、会所和文化馆等不同形式的时尚元素也集结于老码头创意园中,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码头风光。与此同时,还隐藏着风味纯正的各国美食,琳琅满目的时尚餐厅,风味醇厚的米其林餐馆,令饕客大呼过瘾。广场中心建造的一座约600多平方米景观水池更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水位的变化能让它成为一个水上T型秀台,为这座时尚消费地增添灵动的气息。
沿着外马路越朝南走,南浦大桥也就离得越来越近。这座建于1991年、市区内第一座横跨黄浦江的大桥,是开发浦东的起步工程之一,在上海人的心目中的情感、地位不言而喻,它宛如一条昂首盘旋的巨龙横卧在黄浦江上,见证着沧海桑田的变化。分别脱胎于上海幸福摩托车厂与三泰码头的幸福码头时尚创意园与天宴时尚创意园,为品牌发布、时尚论坛以及时装大秀提供了绝佳的舞台。老码头往南就是浦西世博段了,这也是黄浦滨江贯通工程的点睛之笔。它以原江南造船厂三座船坞为中心,向两侧徐徐展开。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这里曾是企业馆和城市最佳实践区,如今则成为一个融商务、商业、体验、社交、休闲、互动等于一体的文化创意园区——越界世博园,体现了世博遗产转型升级的丰硕成果。
外马路上的时尚地标你去过几个?复星艺术中心:中山东二路600号
2016年,外滩老码头新落成一座会“跳舞”的房子——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建筑外三层幕帘在一天日照及夜晚周围建筑和路灯的照映下,像湖水波浪一样粼粼泛光。建筑的移动外帘灵感来自于汽车生产厂里移动的传送带,用675根铝管分三层波浪形排列,让这些可以随意转动的幕帘像传送带送出产品一样,不断产生各种不同的视觉效果。
设计师把这些长短不一的铝管称为是大剧院的舞台,像拉开舞台的大幕。这座辉煌而平静的艺术中心在外滩显得尤为艳丽有趣,集合音乐会、戏剧演出、时装、艺术画廊展览、学术演讲等功能,是一个用途多变的建筑空间。
浦江春晓:外马路601号3楼
浦江春晓是上海著名的江景餐厅,最为人熟知的老码头店就是位于曾经的十六铺地区,为这家本帮江浙菜餐厅添上了浓浓一抹上海特色。浦江春晓由南通著名的美食集团梅园春晓集团打造,所有菜品采用的都是长三角地区的江、河、海鲜,将本帮菜采用新鲜食材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虽然这里采用的是来自江浙沪各个地区的食材,但是本帮江浙菜系的魂绝没有丢掉。采用“长江四鲜”等食材,冠以本帮菜的浓油赤酱,高汤料理等手法,所制成的菜品鲜香浓郁。这里的招牌菜,也是上海不少老饕的最爱——刀鱼。
Kathleen’s Waitan:外马路453号5楼
Kathleen’s Waitan是大隐隐于市的,是只有顶级舌尖猎人才能找到的豪华餐厅。之所以会把餐厅放在这里,借用一名知名设计师的话来说,“你认为你看遍了外滩的风景,但是却没有一个地方比得上这里。无论是浦东具有标志性的摩天大楼还是外滩一线经典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都能够在餐厅露台上一览无余。”
亚洲风味的龙虾面、银鳕鱼和经典青口令人赞不绝口。和牛牛排和寿司又满足了那些喜欢日式料理的食客口味,提拉米苏、苹果塔和芒果布丁则是姑娘们最钟爱的早午甜点。
璞本by Jeremy Leung:外马路579号5楼
这家餐馆主打创意中餐,由国际名厨梁子庚所开,特色招牌是黑金流沙包、黄金烤鸭、烤乳猪。梁子庚是亚洲最具创意的新式中餐革新者,也是最早成功地将西餐的概念完美融合进传统中餐烹饪当中的亚洲名厨,被誉为全亚洲最年轻的创意型厨师。璞本崇尚自然,将天然的食材保持其质朴本色,展现料理独一无二的魅力,其中也不乏梁子庚的众多专属创意菜。
作者:童薇菁
制作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