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不顾一切地寻找另一位失踪的女人,究竟是源于血浓于水的骨肉情深,还是出于某种生命的隐秘?继《李海叔叔》后,今年鲁迅文学奖得主、天津作家尹学芸推出了首部长篇新作《菜根谣》。日前在北京举行的新书分享会上,尹学芸与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杨晓升、评论家王春林围谈。
“寻常人的生活并无多少色彩,但若走近了看,哪一个人物都不简单,千万别小看了谁。”写作30余年,尹学芸坦言,她喜欢在不为人注目的地方安静生活,从波澜不惊的日子中,发现普通人的不寻常,以及他们内心的情感褶皱。
小说讲述了“我”儿时的小伙伴伶俐意外失踪,“我”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执着寻找的故事。真相扑朔迷离,没有头绪,警方虽尽职尽责地努力侦破,凶手却一直逍遥法外。一度,伶俐的丈夫陈文化成了冯诺眼里最大的嫌疑人,种种迹象表明,这个伶俐生前并不爱的男人并不曾给妻子带来幸福感,相比之下,冯诺与丈夫史大鹏的相濡以沫格外动人。小说由此引出往事烟云,过去与现实,乡村与小城,男人与女人,幸福与落寞,种种细枝末节令人慨叹。
《菜根谣》
尹学芸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小说《菜根谣》的题目很具哲味诗意,令人不禁想起洪应明《菜根谭》一书,这部被视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典的名作,提醒人的一生要活得清正本色,要有嚼得菜根的隐忍与韧劲。问及写作缘起,尹学芸谈到,《菜根谣》的背景来源于朋友的真实经历,这个朋友一直在寻找另一个朋友,找到之后,发现朋友已经被丢到山阴底去世了两三个月。
“当下很多作家都愿意写灰色地带,可是我心中永远有一个结,我就想写一个昂扬的人物,当主人公冯诺的寻找变成一种执念,她便不会一无所获。”在她看来,很多人骨子里是有侠义的族群,只是很多时候容易被遮蔽。比如书中人物小茹面对伶俐,或可用《菜根谭》中一句话解释——“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
这也就不难理解,《菜根谣》中有一处写到:“生活就是这样,表面是打碎的台灯,可它柔和的光亮在暗处隐藏着。你轻轻启动它的开关,你眼前的一切就都亮了。生活就是这么回事。”如此质朴看待生活与世界的方式,在当代文学中其实并不多见。可以说,这是一部慰藉心灵的温暖之作,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世情多么险恶,人与人之间总有温情,彼此支撑或照耀。
自在《收获》杂志上发表《玲珑塔》,评论家王春林就开始关注尹学芸的创作。他评价说,小说《菜根谣》借助犯罪悬疑小说的外壳,但其叙事意图带有一箭双雕色彩,一方面是对人性温暖的呼唤,另一方面则是对平凡人性尊严的表达。“冯诺执著寻找的行为本身,就是生活中足以逼退黑暗的光亮。尹学芸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通过一桩意外失踪事件,巧妙借助悬疑的叙事技巧,呼唤人们渴求却又缺失的亲情与尊严。”
《菜根谣》直击现实生活,把一个寻找与救赎的故事演绎得元气淋漓,惊世骇俗。“寻找与救赎是小说的内在经纬,尹学芸并没有过多纠缠命案,而是聚焦于形形色色众生相和普通人的悲欢历程,他们的生命旅痕弯弯曲曲、深深浅浅,幽微斑驳,隐藏在巨大岁月幕布的暗处,其间的真与伪、善与恶,爱与恨,欢欣与悲苦,自尊与卑微,实在是五味杂陈,令人唏嘘。”作家黄桂元谈到,《菜根谣》延续了尹学芸近期小说的叙事走向,表现出一种举重若轻、大道至简的叙事能力。
在杨晓升看来,《菜根谣》虽有凶杀、有案情,但尹学芸并没有把重心放在追捕探究凶杀犯上,而是以凶杀为由头展现寻找的过程,要为晦暗的生活燃亮一束微光,为逝去的生命送去一份祈祷,为人类的精神寻乡提供一种血色表达。这个过程弥足珍贵,传递出了一种人性的温暖。
文汇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