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年轻学子翻译名家原著时,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或许是选手普遍比较年轻的缘故,一些翻译作品明显受到了网络语言和港台腔影响,抖了点段子、网络流行语、常见梗,抢了原著的风头,译文并不完全符合原文所在的语境。这是值得注意的。”日前,第十五届沪江杯翻译竞赛在上海文艺会堂颁奖,本届共有近1300人参赛,经评选54位选手获奖。翻译家林少华指出,本届比赛选择的原文看似简单,其中却暗含“陷阱”,十分考察译者的转码能力、文学性、对语言的美感把握。
本届翻译竞赛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主办,上海翻译家协会、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艺》杂志承办,沪江教育冠名协办。此前热身赛吸引了近2.5万名网友参与,间接参与人数超10万,参与人数是去年的5倍。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丁婷、河南大学的赵明明分获英语组和日语组一等奖。
英语组原文选自英国作家扎迪·史密斯最新散文集《感受自由》。自小说首作《白牙》出版以来,扎迪·史密斯一直是当代英语作家中备受瞩目的代表新星。选文以轻松幽默的笔调,讲述了作家自少女时代以来,多次试写日记却屡屡作罢的经历。短短千字智趣闪烁,一吐为快的真挚文风尤为动人。
日语组原文则是日本现代女作家冈本加乃子的短篇小说《寿司》。冈本加乃子一生短暂,却极富传奇色彩。她个性反叛,以浪漫派女诗人身份开始文学创作,后成为女性主义杂志《青鞜》成员。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她转向小说创作,爆发出惊人创作力,发表了《病鹤》《金鱼缭乱》等作品,文风细致,具有敏锐洞察力,短篇小说《寿司》便是其中代表作。
英语组一等奖得主丁婷认为,文学翻译首先要吃透原文,并发挥译者注的作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作品;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不断对翻译语言进行精雕细刻。另一位发言代表是日语组二等奖得主汪诗琪,她喜爱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探索无限接近原文的可能性,却也苦恼于无法完全还原原文的遗憾。对她来说,翻译就是与他者的对话,是她打开自我、认识广阔世界的重要途径。
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谭晶华提出,好的翻译必须具备“信达雅”三项准则,其中“信”是首位;很多译者过度追求语言的精致优美,却忽略了译文的准确性,希望能对此进行改善。
最早于2004年,为发现和培养更多翻译新人,上海翻译家协会、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艺》联合发起翻译竞赛活动。2007年翻译竞赛由单一语种发展为双语种,目前已涵盖英、日、法、俄、德、西、阿拉伯语等。2014年活动方首次探索网络投稿,并在沪江网上举办翻译热身赛。截至今年9月沪江已拥有1.86亿注册用户,旗下沪江网校自2005年上线日语频道以来,不断扩增其他多语种类目,截至目前已建起涵盖日、韩、法、德、俄、意、泰、葡萄牙语等十多种多语种语言学习类目,教学语言覆盖全世界近200个国家或地区。
据悉,15年来累计近1.3万人参加翻译竞赛,从参赛选手行业分布来看,在校学生参赛人数最多,约占73%。“文学翻译需要长期积累和传承,有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沪江是国内领先的互联网学习平台,上海译文出版社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外国文学出版机构,上海翻译家协会拥有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翻译家,三者强强联合,联合举办翻译赛事,影响力和辐射力强。”沪江教育合伙人、副总裁常智韬说。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自由职业参赛选手人数越来越多。从参赛地区来看,上海领先,约45%,其次为广东、北京、江苏、山东、浙江等地,以及来自美、加、英的海外稿件。
<<<<延伸阅读
文汇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