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尊重时间一样,尊重一席宴、一桌人,那是生活真正高贵的样子。”日前,作家王宣一随笔集《国宴与家宴》再版,知名出版人詹宏志带着他的宣一宴,也带着他对妻子的怀念回到上海。
“宣一离开之后,我开始学做她的菜,希望她的手艺和若干独有的菜肴不会消失在世界上。世界上最浪漫的一顿饭,是将记忆中妻子所做的菜肴,一一再现。”
▲王宣一生前在厨房
为了这场特别的“上海宣一宴”,蔡康永、马家辉、庄祖宜分别从台北、香港、成都专程来沪。沪上作家金宇澄、毛尖也来了。相隔一天,美食家沈宏非、小宝与詹宏志在上海衡山和集围谈新书,台下长桌两边的读者边听边尝。
“我渐渐明白,专注下厨、认真做饭,是生活中最简单也最虔诚的创作。”詹宏志说得恳切,现场读者就着桌前一碗纯鱼肉青豆汤,竟勾起了对母亲、对故乡的最直接的思念。这汤看起来平淡无奇,甚至“刻意”用白开水而不是高汤煮,就是为了存留最本真的鱼鲜和豆香。
果然,一口下去,熨帖了城市中奔波动荡的肉身。
王宣一还在世时,蔡康永就吃过王宣一和詹宏志的家宴:“他们家吃饭很有意思。宣一和宏志一人上个菜,中西方的都有。这次沪上的美食家、满腹经纶的作者、有趣的人都来了。”后来宣一走了一年,蔡康永还特地写了篇短文,“老友詹宏志郑重地花了三天做这桌菜、我们珍惜地用四小时吃这一餐。大家言笑晏晏、举重若轻的,感谢世上曾有王宣一。”
毛尖觉得,詹宏志不仅学会了宣一的菜,也把宣一“认真做饭、用心待客”的宴客精神传承了下来,宣一虽过世,但又好似一直在身边,这可能是最好的怀念方式。
说起詹宏志,他是文艺圈知名的多面手。是作家,编辑,也是电影人,他监制过《悲情城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曾任“滚石唱片”总经理,给罗大佑、伍佰等策划唱片。他的太太王宣一出版过多部小说集,也数次摘下中国台湾各类文学奖。
詹宏志曾直言自己有“社交恐惧症”,但是因为遇到了热情好客的宣一,她以一种温柔爱侣的姿态帮助他打破那层和外界的壁垒,鼓励他交友,也帮助了他的事业。
▲上海“宣一宴”菜单 陆灏 手书
2005年詹宏志离开出版业,生活节奏也变慢了。和宣一共同宴请好友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乐趣。后来詹家宴在台北文艺界打响了名号,杨德昌、侯孝贤、张大春、唐诺、朱天心、张北海等名人常常出入做客。
如今爱人离世,30岁之前不烧开水、40岁之后才开始烧菜的詹宏志,也像当年挽袖驰走的宣一,为了复刻一场家宴,走遍各处菜场,摸索太太生前留下的菜谱,尽自己最大的心力,重现那些珍贵的味道。
《国宴与家宴》
王宣一 著
中信出版集团
味蕾不会骗人,反而暴露了最赤诚的心肠。
因此,《国宴与家宴》这本书与其说是聊吃吃喝喝,不如讲记录了关于家的光阴故事,也是漫不经心间极具人情味的传统饮宴文化的一次重生,而书中一张张家族菜谱,细腻勾画并传承了老一代江浙菜风貌。
▲詹宏志复刻宣一拿手的红烧牛肉
美食评论家胡天兰曾说,宣一爱朋友、宠朋友的赤诚,从她在厨房张罗餐饭一览无遗。“牛肉+蛋卷是我们永远的渇盼与期待……让人巴不得口中的感觉永远停格,宣一的家宴,滋味远胜国宴。”
沈宏非如是评价:“60多年前东渡台湾的江南滋味,今日重返上海时,已经带上了闽南、客家、日本、意大利甚至南美洲的风味,每一口,都是一种‘儿童相见不相识’的美丽哀愁,熟悉的陌生和陌生的熟悉,这是一桌简体字版的《国宴与家宴》。”
文汇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信大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