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上海市文广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本月在申城举办的各类艺术展览有近150个。如今,在上海看海外知名艺术家的中国首展、亚洲首展乃至全球首展,不算新鲜事,但这些艺术家带来的创作依然让人弹眼落睛。
她用喷枪在任何地方作画,现在来到了K11
都说艺术无边界,每个人都可以发现和创造艺术。但如果有人说,在艺术关照下,泥土也可以开口说话,听起来是不是痴人说梦。眼下正在chi K11美术馆举办德国艺术家卡塔琳娜.格罗斯的中国首场个展《呢喃的泥土》,却告诉我们这并非不可能。
卡塔琳娜.格罗斯最广为人知的,是运用喷枪作为主要的绘画工具,使颜料的施用不再束缚于画家身体和画布之间的直接联系。无论是鸡蛋、臂弯、火车月台、冰雪中或是沙滩上,任何地方她都可以作画。
这一次在上海,她又一次让色彩跨越界限,任灵感与想象肆意蔓延,呈现了五件与场景相关、沉浸式的大型作品,占地达1500平方米。所有作品几乎都是艺术家在现场创作和完成的,为人们带来一段迷宫式的体验旅程。
《地下》是观众到达的第一个展区,让人想起chi K11美术馆位于地下,毗连地铁站的事实。从上海本地市场找来的泥土堆和建筑材料,覆盖着五彩的颜料,组成充满幻象的人造风景。呈现了一种原始的混乱景致。
紧接着出现的是一件形状繁复的大型雕塑作品,由卡塔琳娜·格罗斯用热钢丝切割器雕刻泡沫塑料而成。它横亘于美术馆地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块俊俏的供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细节和形状丰富多变,满布的开口和突出的坚固部分,形成了巨大但丝毫没有压迫性的存在感,反而会产生某种敬畏之情。
《丝绸工作室》展区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幅巨大的丝绸幕布。上面印着卡塔琳娜·格罗斯柏林工作室墙面,还有其他曾用来制作作品的空间的复制图像。不同的图像,像是电影镜头一般连接着,将记忆与回想的情境带入展览,在绵延的展览中藏着时间的空隙。
在《腹中》,绘画变成了一种环绕观众的存在状态。观众很难不去注意那些从天花板悬垂下来的沉重布料形成的褶皱。迷宫式的结构,高饱和的色彩,冲击着人们的认识感官。随着人的移动,褶皱缓慢地层层展开。
《陈列室》是一间被颜料完全覆盖着的豪华客厅,里面的家具陈设、书架让人感觉回到了购物艺术中心,即展览空间的起点。喷枪世界与日常世界之间留下未能解决的冲突,对艺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自处提出了质问。
上证指数发出的声音,你听过吗
在股市,看上证指数是一门必修课,但你有听过上证指数吗?德国第一代声音艺术家克里斯蒂娜.库碧诗的中国首秀“电子漫步·上海”,便带着一众艺术爱好者聆听了一回上证指数发出的声音。
何为声音艺术?即把声音作为创作媒介的听觉艺术形式。库碧诗的“电子漫步”项目探讨的是城市中隐秘的声音。该项目从2004年开始,至今已在全球多地举行。上海,是“电子漫步”的第73站。
这次“电子漫步”的出发点是浦东南泉北路上的UNArt跨媒体艺术中心。这里的前身是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东昌电影院。活动中,每位参与者会戴上一副特制的电磁感应耳机,沿着艺术家提供的路线图,聆听城市角落里电磁场的声音。这些声音,对人们的日常感知产生全新的冲击。
比如,在老旧小区里,耳机中传来的是稳定的低频嘈杂声,像是电台调频没有调准的样子。经过一座变电站,声音更加强烈,并带有一些节奏上的变化。当人们扭动头部,声音也随之发生各种变化。因此,每一个参与者听到的声音都各不相同。
上海证券大厦虽然周末不开盘,但是大厅里的巨型电子显示屏,却是极佳的声音发生器。当人们凑近上证指数,并根据其曲线移动时,会听到“指数的声音”——非常嘈杂,时高时低,“沙沙沙”的声音颇为扰人心神。
而一进入银行,会听到一种类似于算盘珠子快速拨动的声音,凑近ATM机,这种声音就更强烈了。经过银行转门时,还听到了“滋滋滋”的声音,有电子磨盘的感觉。
穿过陆家嘴金融区过马路时,到处都是高高低低的嘈杂声,但是在马路当中的街心花园,可以听到电台广播声,不是一个电台节目,而是多个节目若隐若现。这种声音在进入一个购物广场时就变得比较明显,尤其在购物广场连接陆家嘴空中连廊的地方,有一根巨大立柱,凑近它,声音就变得极为清晰,但只要头部稍微晃动,电台节目就会发生各种叠合,平时,谁会知道这是一根“广播柱”呢?
进入商场后,耳机中的电台声音没有了,只剩下稳定的嘈杂声,以及忽重忽轻类似海潮的声音,在商店灯箱和电梯附近尤为明显。一些国际品牌店的门口,耳机中的声音会突然变得格外刺耳,强大的电频声,让人不得不把耳机声音调轻些。艺术家库碧诗也注意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她说,有些商店的入口因为有隐蔽的安检门,会导致耳机中噪音大作。而在一家大型服装商店里,不同价位的商品,因为收银设备的不同,耳机里会传出不同的声音。“在这个城市里,声音无处不在,很多是我们日常所听不到的,通过一副特制耳机,可以感知一个全新的城市,这样的体验已足够新奇。”参与者说。
作者:李婷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